合作、竞争、猜忌……车联网江湖的“战国时代”( 四 )

合作:通用产品与品牌个性之争

一家成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标准的商业模型是这样的:杀手级的“通用产品(应用)”——形成规模效应摊平成本——获取市场垄断地位攫取利润。

BAT是如此,华为是如此,科大讯飞和高德也是如此。

如何快速实现规模化?阿里和腾讯选择与车企进行深度捆绑。

其中阿里和上汽合资成立斑马网络,以AliOS为底层核心的斑马系统被大量装配到上汽旗下各品牌的车型之中。腾讯与长安合资成立梧桐车联,同时还与广汽达成战略合作,腾讯的车联网能力源源不断的输出到这两家车企中。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在车联网发展的初期,抱紧车企的大腿,可以实现在该车企品牌下的规模扩张,但随着车联网发展的深入,科技企业想突破捆绑车企的限制,获得更多发展,受到的限制与困难就更多了。

首先,科技企业想的是用“通用产品”来实现车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而车企想的是如何实现品牌调性的“差异化”,不但忌讳与竞品太过相似,就连本品牌不同车系之间也需要有个性表达,两者在在根源上就存在矛盾和分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