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八 )

而事实上,“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求同存异”并不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孟子的“性善说”“义利观”和“社稷民君说”,是宋明儒学的“理和心”。如果持新天下主义论的中国学者可以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中构建出一种新的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话,那它就是一种新的世界主义,似乎比自由主义更支持世界主义的核心理念——不为任何地方和国家负责,而为整个世界和人类负责。

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部分当代学者(如赵汀阳的《天下体系》)试图为这个新天下主义/世界主义浇灌一个儒家的道统,并认为这个中国的“天下”比当下的(西方的)世界观念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在这样一个儒家伦理体系下的“中国的天下”,世界、国家和家庭的张力要如何调和?世界秩序、国家权威和个体自由又要如何调和?一种儒家文化的世界主义,很可能落入与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主义相同的理论困境。既然都是地域的、群体的、加了某种特定价值观的文化,那又如何可以是整个世界的呢?这个由中国定义的世界主义理想的内核是儒家道统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