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生产 这样种地有赚头(田间追踪高质量·组织方式之变)( 五 )

走进闫里村基地里,6000亩玉米绿波荡漾,据了解,这里平时主要由15个职业农民打理。“借助社会化服务,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1个职业农民可以种四五百亩地,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李江坡说,有了社会化服务,就能规模化、标准化种地,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这样更有“钱途”。

社会化服务在邢台农村已成气候。最近,南和县莹翌航空植保专业合作社的60多架无人机,几乎“倾巢而出”,为玉米打药,防治黏虫。

“无人机喷施,能把调配好的药剂精准喷到玉米叶面上,与人工打药比,节药20%、增效20%,1亩能省30元。”合作社理事长程建中介绍,目前合作社为600多个社员和3000多农户提供植保作业,服务耕地面积超30万亩。

说起无人机打药,闫里乡大郝村农民马路坤竖起了大拇指,“我家11亩玉米,以前人工打药,我需要从天亮忙到天黑,一架无人机10多分钟就能搞定。这一家一户种地,算是种到头了,还不如出去打三个月的工挣得多。”把地托管给莹翌合作社后,马路坤抽身打起了工,一年多了4万元收入。

“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无论是通过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还是留守老人种自家的地,社会化服务都必不可少,发展空间还很大。”南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白立克感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