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专栏 ∣ 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的多锚选择和LPR升级(11)

另外,从国外基准利率的期限来看,无论是政策性的基准利率还是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期限一般集中在短端,这是因为在市场利率=基准利率+期限溢价+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的定价公式中,期限溢价交给了市场,而基准利率一旦是中期利率,相当于包含了期限溢价部分,这可能将和市场利率之间产生分歧。

从MLF自身的操作期限来看,MLF虽然定位为中期借贷便利,但此前操作期限最长为12个月,TMLF续作最长也仅可达到3年,此次LPR期限除了1年期外,还增加了5年以上期限,央行在5年以上的MLF政策利率调控方面,本身可能是经验不足的。

预期在近中期内,中国的基准利率体系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中期政策利率的基准利率组合,从期限角度考虑,未来还有可能选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作为长期利率的基准利率,最终可能形成覆盖短中期长期利率的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的多锚组合。

信用风险定价方面,LPR是在MLF基础上,参考银行各自的资本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报价,因此LPR作为基准利率的含义,比MLF多了一层风险溢价的指导,此次LPR升级,虽然报价行除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外,还增加了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和农商行,同时计算方式也从加权平均变为算术平均,从机制上确保了风险溢价因素的体现,但风险定价能否和市场定价贴合,仍然需要关注未来LPR利率的走势。(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