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专栏 ∣ 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的多锚选择和LPR升级( 十 )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基准利率的培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DR007纯市场化基准利率不同,MLF作为LPR和贷款利率的参考基准利率,政策信号更加明显,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意义也更直接。

不过MLF、LPR作为新的基准利率组合,也存在不少挑战,包括对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政策环境的要求、中期政策性基准利率以及信用风险市场定价等。

和前述谈到的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类似,MLF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融资利率,潜在含义是银行流动性存在缺口,一旦流动性较为充裕,MLF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减少,MLF利率可能逐步下降,这在当前可能暗合了政策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的初衷,但流动性若长期宽松,MLF可能存在操作空窗期,MLF作为政策性基准利率的市场化指导意义可能将大打折扣。

类似的情况此前出现在央行票据身上,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是中国此前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双顺差的结果,中国国际收支特征发生变化后,境内央行票据停发已有相当长时间。

徐永专栏 ∣ 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的多锚选择和LPR升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