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打造有“温度”的医生( 二 )

然而,担心未来会癌变的患者一遍遍来找医生帮忙,坚持不管结节良性还是恶性都要切掉。乔贵宾耐心地听着患者陈述他的焦虑,从各种角度和他一遍遍解释,并在微信上随时与他沟通,最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

“医生治病救人之外,一定要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从医多年,乔贵宾经常会在自媒体上发布病例文章,用大量篇幅描述患者讲自己要什么,有着相当高的点击量,“以患者为中心,是医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叙事医学的起点和落脚点。”

记录下与疾病有关的故事,乔贵宾在进行的正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叙事医学实践。无独有偶,今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成立了两级叙事医学学组,让“叙事医学”再度成为医学界瞩目的焦点。

A

被忽视的患者和医学人文

2005年,广州。杨晓霖为丈夫的病情忧心忡忡。

她只知道,丈夫在血液方面出了点问题,但没有医生能够给出确切的诊断结果。夫妻俩每周辗转在广州各大医院,挂号、抽血、开药,周而复始,“我们想告诉医生,具体是什么情况、以前在哪儿检查、现在怎么样了,但医生基本都没空听,甚至有一次,医生看完检查结果后直接说活不过一年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