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九 )

确实,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外汇储备确实是基础货币的主要发行基础,但这更多是一种被动式的投放,是货币发行机制被外汇储备绑架了。随着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外汇储备的功能也会随之转变。这并不是说外汇储备不重要了,而只是角色变了。它仍然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金融安全的重要防线,但不再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抵押品。在国家信用货币体系下,原则上来说,国家信用就是货币的抵押品,这也正是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的一个关键支撑。

2017年初以来,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资产进入低波动期。近两年半,基本维持在3.2万亿美元上下波动。笔者认为,这也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特征,它是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和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化干预的一个结果,它还与货币政策转型密切相关。展望未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锚”的作用已经淡化,货币政策将更加专注于向价格型框架的转型,即以短期政策利率为终结目标,疏通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渠道,以作用于实体经济。下一步就是要将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双轨制”——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为一轨,增强二者的相关性和联动性,逐步淡化由央行制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定价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这也是我们“流动性经济学”专栏后续要关注的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