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八 )

政策难以同时实现以下三个目标:实现大规模成功的冲销,避免央行的巨额准财政赤字,以及保护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在决定通过持续的冲销干预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之后,政策面临的难题是,成本如何分摊?一方面,央行难以独自承担高额的冲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商业银行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又需要维持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最终的结果就是,居民部门也成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受损方,主要表现为存款收益的下降和存贷款利差的维持。

结语

关于外汇,还有一个认识,即它是人民币发行的基础。金融危机之后,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收窄,资本账户变为逆差,大家自然担心,未来基础货币发行靠什么,中国会不会步入通缩?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2018年,经常账户占GDP的比重只有0.5%,资本账户(含错误与遗漏账户)更是逆差,但M2增速仍然维持在8%以上。从2013年开始,央行实际上就在转变货币数量的调控方式,方法是主动增加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这从图2也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不断增加,主要工具为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功能与期限各不相同,但作用都是调节流动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