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六 )

对央行来说,损失更大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估值损失。央行用外汇所购买的国外资产大多以美元标价,199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从而导致资产出现账面损失。这说明,发行央票对冲外汇会消耗央行的资本金,恶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虽然不至于使其破产,但缺口总是需要填的。

流动性经济学|人民币汇率70年:外汇冲销与成本转移

图3:央票利率和美国国债收益率对比 数据来源:CEIC,东方证券根据李宏瑾(2013)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1年,为对冲外汇占款,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积发行央行票据26.5万亿元,正回购16.5万亿元,分别需要支付利息7878.12亿和346.4亿元。逆回购规模为4563亿元,赚得利息4.88亿元。再以年末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余额计算,央行需要支付利息9010.3亿元。综合来看,这9年间,央行冲销政策的成本高达2万亿元。

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扩大,以及央票到期量的增加,发行央票对冲流动性的边际效应下降。到2007年,新增发行的央票规模开始小于到期额,反而导致货币的净投放(如图4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从2010年年中开始,央票存量不断下降,为对冲由此而释放的流动性,央行被迫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最终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如果再考虑65%的贷存比,1%的超额准备金比率和5%的营运资金比例,21.5%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是非常高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让汇率回归均衡,势在必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