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徒弟”虎视眈眈,Costco来得是时候吗?( 二 )

在中国,“年近半百”的Costco虽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却是不少电商巨头的“师傅”。五环外的拼多多、高性价比的小米、自营和三方卖家兼备的京东、主打平价好货的网易严选、店仓一体化的盒马,都曾明里暗里学习它的供应链和会员制度。

会员制鼻祖入场搅局中国市场,等待它的是冲出重围,还是铩羽而归?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与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大卖场业态相比,Costco入华时间很晚、布局分外谨慎。

开设上万平米的大店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Costco于是选择先做电商测试中国市场。2014年,Costco以跨境电商为跳板进入中国,在天猫国际开设第一家旗舰店,售卖自有保健品牌“柯克兰”以及食品。彼时模式类似的麦德龙已入华十一年,开出76家线下门店。2017年9月,Costco上线天猫官方旗舰店,在保健品和食品的基础上扩充家具、生活用品、红酒等品类。

线下店来得很迟。在电商业务逐渐成熟后,Costco根据天猫旗舰店提供的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行为,最终确定首店选址上海,并开始寻找合作伙伴。2018年,Costco先后与上海浦东康桥有限公司、星河控股集团在投资、开店上达成合作,但到2019年,第一家门店选址才选定为上海市闵行区朱建路235号。原定5月的开店时间也一再拖延,直到8月才正式营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