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徒弟”虎视眈眈,Costco来得是时候吗?( 三 )

国内对进口商品管控严格,是Costco在中国谨慎发展的一大原因。此前Costco在天猫国际旗舰店,会通过一般贸易进口方式将货物存放在宁波的第三方仓库,再做全国分发,2017年Costco才获得了部分商品的进口许可。而麦德龙、沃尔玛等大卖场进入时,也曾花费很长时间对商品结构和品牌进行本土化改造,以跨越政策难关。

选择合适的地址、打造本地化的供应链也需要时间。按照大多数零售商的选址逻辑,Costco首店的选址并不是个好位置。附近交通并不便利且常常堵车,客流也并不集中,但却是一个外国人聚集地,熟悉会员制的外国消费者很可能成为第一批种子用户,开业现场外国消费者也不少。此外,门店四周有多个社区,客流量与市区差距很大但也能足够稳定。在供应链方面,这里不仅拥有大型物流运转中心,多家物流公司也选址于此。Costco虽然选择自建仓储物流,但它同时也与菜鸟、德邦等物流公司商谈合作事宜。

另类的商业模式也令Costco发展保守。付费会员制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不仅相对陌生也并非最高性价比的选择,即使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多年仍然没有成为十分普及的商业模式。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只有在市场成熟,消费者购物能力提升的情况下,才适合Costco开设线下门店。麦德龙、山姆会员店都是前车之鉴。他们进入中国都很早,但至今也没成多大气候。麦德龙中国正寻求出售,而山姆会员店的扩张速度也不快,发展23年门店数量也只有26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