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镜头下:福耀玻璃是给工人提供饭碗的地方( 二 )

从电影中可以体会到,这份期待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困惑,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居民和工人们的复杂情绪。即使心理上有所准备,镜头前的“文化鸿沟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伯格纳很善于从个体视角来捕捉中美两国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而如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那就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不安感”。

影片中的一位非裔工人,失业一两年后才找到这份工作,虽然工资薪酬只有过去的一半,但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比起劳保福利,随时可能再度失业的不稳定感,才是他们更加惧怕的。这种对工作岗位的珍惜,美国劳工阶层会感到亲切。就连奥巴马夫人米歇尔都坦言,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养活一大家子人太不易了。特别是身处“锈带”的底层民众,丧失工作就意味着卖掉车子,房子被银行收走,只能蜗居于亲友的地下室里,遑论尊严。

如果说这些曾经失业的美国工人能到“FUYAO”上班是一种幸运的话,那朝夕相处的中国工人则刷新了他们对“工作”的定义。镜头里的他们十分朴实,甚至有些拘谨,很多人是一毕业就到福耀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对于工艺流程都谙熟在心,更对福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全盘接受,这里与其说是个“美国工厂”,不如说是“中国工厂的美国车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