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镜头下:福耀玻璃是给工人提供饭碗的地方( 三 )

“福耀玻璃”到美国开厂这件事儿,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到中国来开合资厂,那时是美国工程师到上海来,一手一脚地培训中国工人。而在这部纪录片里,人物身份则倒转过来,上海总部派出技术骨干到美国去,推行规则,调试参数,通过翻译向当地工人传授经验。他们的敬业和高效值得尊敬,但要说中国制造业就此标志着迈入高端,引领产业方向,还为时尚早。

这一幕,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福耀玻璃给全球八大车企供货,北美和欧洲都有生产基地,主要还是紧贴主机厂的需求,既能降低物流成本也便于双方沟通,最后体现在效益和利润上。这本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块前挡风玻璃的采购成本价两三百元人民币,利润也就几十元,中国在人力成本上相比美国有优势,但美国的天然气、电费等能源价格更低,还有税负、补贴和各种当地优惠政策,纵然曹德旺知道“美国工人不好管”,算下来仍然是能够实现盈利的,并且可以打开北美市场的供应渠道,这才是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家该算的账。

然而,在这笔精打细算的账中,有一个颇为关键的因素被事先排除了,多年来美国工会在企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影响到管理层的战略部署。比起消防装修、产线布局、纪律操守之类的差异,工会这个写入劳动史的产物才是渗入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任何一家在美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硬骨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