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镜头下:福耀玻璃是给工人提供饭碗的地方( 四 )

同样,当地美国工人和美方管理层也要面对另一种“中国式”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劳动者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还有心态上的调整,他们到中国总部参观时也的确“看呆了”。先不去争辩管理方式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毕竟在当下“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一旦工厂倒闭,再能干的工人也要失业。而从福建福清靠水表玻璃起家,如今占据国内七成汽车玻璃市场的曹德旺,早已锻就了一条成就自己,也颇具代表性的经营哲学。在美国导演的镜头下,对老曹的刻画可谓立体,既有灵活、亲切甚至慈眉善目的一面,也有面对“原则问题”的强硬。正是这种灵活和强硬,才让曹德旺把一个乡镇企业一步步做大。

与法国圣戈班、日本旭硝子等曾经的行业龙头不断合作、竞争中积攒的自信,让曹德旺在对员工的直接管理和激励措施上也相当坚持,“福耀玻璃”自然还是要固守本土的成功经验。

中美两国工人间的其乐融融,原本也是曹德旺最乐观的期望。然而,工会是否介入终于事关整个工厂的存亡。纪录片后半程几乎都是靠这个矛盾在推动剧情,甚至可以把片名拆分为“美国or工厂”,毕竟真正激烈的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法国影片《开战》,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的结局既残酷也令人痛惜,谁也不想看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