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热播:是“美国梦”的破碎还是全球中产的挽歌?( 九 )

在这一逻辑下,资本重新分配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跨国公司不断将生产从一个低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更低薪的国家,以获取更勤奋更廉价的工人,形成了一场永无止尽的探底竞争。跨国公司甚至不需要自己在海外建厂,只需将生产任务交给承包商就行了;订单下给某个承包商,后者可能会将订单再转包给其他厂商;在某些情况下,订单或许将层层转包最终抵达某个家庭作坊。那些实际参与产品生产的人境遇如何,就和跨国公司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了,因为他们并不是雇佣员工。

《美国工厂》热播:是“美国梦”的破碎还是全球中产的挽歌?

《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加]娜奥米·克莱恩 著 徐诗思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克莱恩认为,在这一转包机制的加持下,跨国公司已退回到19世纪的剥削水平:每个环节的制造业者相互竞价,把价格压到最低,然后再抽取利润,最末端的工人于是只能拿到层层盘扣后的微薄薪水。在这个过程中,贫穷国家的工人固然获得了以前不曾有的工作机会,但他们的获益也远没有官方宣传的那么多。克莱恩在实地考察了菲律宾甲米地出口加工区后发现,那里几乎可以说是跨国公司的“法外之地”:为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厂竞争,工人薪资被压到了堪堪温饱的水平,工作时间过长,福利保障几乎没有;政府则因为害怕外商撤资,而不愿干涉加工区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