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终局之战”( 九 )

同时,共享充电宝开始布局三四线城市以及海外市场。街电在今年4月公布了进军韩国市场的出海计划,已在首尔等重点城市布局,将在两年内完成30000台产品的终端铺设。而早在这之前,来电也正式在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落地。

为战而战

唐永波曾表示,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竞争壁垒有三块,政策、技术和资金。在共享充电宝上,普通的创业者很难获得政策上的壁垒,因此只剩下技术和资金。

“但在这个领域,技术壁垒并不高。我们说实话,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肯定有,但最多领先别人三四个月的时间。找台机器一看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丁明磊说。

因此,在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的行业,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利用专利技术搭建壁垒,阻碍竞争者前进步伐。2017年5月,陈欧高调斥资1亿元从“共享充电宝之父”刘同鑫购得共享充电宝充电箱、充电更换系统及充电方法等三项发明专利,将其看作是聚美、街电最大的底牌。而早在2015年2月,来电就预料到专利对行业的重要性,到2018年11月,来电已申请了85项专利。袁炳松在媒体采访时曾自信地表示,“后进的厂商只要做吸纳式扫码借充电宝,就不可能绕开我们的专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