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强国崛起:从一无所有到与世界比肩( 三 )

除了东风和红旗,北汽的“井冈山”牌小汽车、上海汽车装配厂的“凤凰”牌(后改名为上海牌)小汽车也都饱含着中国汽车工人的智慧和热情,但由于当时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商用车。1959年,全国汽车总产量为1.96万辆,其中载重汽车就占了1.36万辆。除了最早的解放牌卡车,济南汽车配件厂生产的黄河JN150填补了我国没有重型汽车的空白。从研发到批量生产,黄河JN150的成功试制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为期四年敲敲打打的艰苦岁月。

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以制造载重汽车为主,一方面满足战备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建设服务。除了最早的一汽,北汽、上汽、二汽(现在的东风汽车)等汽车企业相继出现。

发展:改革开放带来合资新概念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自力更生,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了独立的汽车工业制造体系,但却游离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这种局面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迅速与世界接轨,当看到海外车企许多新技术后,中国车企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与国际汽车大国间的差距。以一汽为主的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寻求与海外车企的技术合作,1982年6月,邓小平做出批示:“轿车可以搞合资”,为轿车合资铺平了道路。在众多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中,北京汽车制造厂率先迈出了技术合作的脚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