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真正的凶手找到了?( 三 )

大量烧钱最终却毫无收获的远不止渤健一家。2017年2月,默沙东宣布,由于“实际上毫无成功的可能”,因此选择终止其研发的药物verubecestat的Ⅲ期临床试验;2018年1月,礼来一款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药物solanezumab结束了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药物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没有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宣告临床试验失败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超过了十种。除了渤健、卫采、默沙东和礼来之外,在这个领域中烧掉大量研发费用,却以失败告终的著名药企还包括阿斯利康、罗氏、辉瑞等国际制药巨头。由于药物研发成本极高(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发费用往往以亿乃至十亿美元计),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发可以称得上是各大药企的“噩梦”。

病因何在

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都认为这种疾病是一类叫做Aβ的肽(“迷你型”的蛋白质)在人脑中异常沉积导致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很多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脑中,Aβ会聚集形成不溶性的斑块。因此有科学家认为,这种沉积的不溶性斑块会对脑中的神经元(神经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神经元死亡,从而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种种症状。基于这种理论,各大药企在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时,都把药物的作用机制集中在了清除这种不溶性的Aβ沉积上,上文中介绍的药物无不如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