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中国机长”,AI的航空英雄梦还需要什么?( 六 )

如今国内大中城市的许多机场都引入了航空大脑、智慧民航等智能化建设 , 通过AI方法来运筹优化停机位 , 保障庞大客流的安全中转 。

无法被AI的空中之旅

如果说机场和飞机 , 是在乘客难以感知的地方在“被AI”着 , 那么飞行过程中人类机组人员的不可替代性 , 则是让人感觉到航空业AI进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

不难发现 , 无论是Chatbot机器人 , 还是各种智能算法应用 , 都只能在地面上发生 , 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飞机巡航系统 , 也必须有一位甚至多位机长坐镇 。 原因或许是 , 空中的容错率实在太低了 。

一方面 , 空中服务和决策要求高度即时性和灵活性 , AI空乘还难以应对这样的高难度任务 。

2015年 , “微软小冰”这个语音助手曾经登上了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 , 通过社交平台在高空中与他人对话 , “代替”空姐回答乘客问题 。 然而 , 尽管“微软小冰”学习了中国近7亿网民多年来积累的、精炼为2000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 , 但想要在空中处理特殊情况 , 且不说在故障情况下安抚百位乘客的恐慌情绪 , 恐怕机器人连哄一个哭闹中的小婴儿 , 表现都未必能有人类空乘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