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VR实现「手势识别」需要攻克哪些难点( 五 )

本人对此方案结合持疑惑态度。这两种技术并无很好的互补能力,甚者会结合放大二者的缺点。

四:手柄方案

经过近几年的行业发展,较好的VR头显均实现了6DoF的手柄空间定位,很好地完成了『 1.空间定位』这项基础而又重要的条件要求。

同时,VR手柄已经从开始的棒状(HTC Vive及PSVR手柄)迭代进化,出现了Oculus Touch和Valve Index的Knuckles,逐步向更优秀的手部追踪及工程学迭代进步。『1. 空间定位』已经符合预期,也确实向『2. 手部追踪』与『4. 工业设计』目标迈出了一大步。而受制于手柄形态限制,无法将『2. 手部追踪』推向理想水准,以及对『3. 触觉反馈』的支持较为普通。

五:数据手套方案

数据手套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数据手套方案给人直观的感觉是: 『1-4』的要求都能够满足,只是价格较贵。很多人的偏见是认为手套形态设备就会很“准”,同时也认为使用数据手套会降低舒适度。现实并非如此,数据手套形态与“准”并无因果关系,市面上充斥的是大量低水准昂贵的鸡肋产品;而工业设计及传感方案的好坏决定最终舒适程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