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镜片制造商的逆袭之路:拒绝参与价格战,营收却做到了行业第一( 二 )

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穿着军大衣站在东北大街上的谢公晚,兜售的却是墨镜。改革开放不久,温州经济同样处于起步的阶段,眼镜产品虽然在江南,但市场却在东北。谢公晚在18岁那年背上行囊,来到东北,摆起了眼镜摊。

谢公晚说,从前东北的风沙大,眼镜的一大功用就是挡风沙用,而南方人对眼镜的接触还比较少,基本上不戴眼镜,选择去北方闯荡,主要是由自然气侯决定的。而卖眼镜这件事,也是个机缘巧合,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并没有什么先天的“设计”。

幸运的是,这一干就一直做到了今天。现在,他对于自己一手创下的这家镜片制造企业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明月已经是国内市场中当之无愧的冠军,无论从销售额,产品、技术,还是业内的口碑,明月已经成为同行当中最为闪亮的那一个“镜片”——尽管,和一些国际公司相比,它也依然还存在一些差距。但他在继续往那个去努力。

价格战

“没改行”是谢公晚觉得自己这三十年来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他说:“我一直在做眼镜,没有像我们很多原来跟我们一起的一些同行,过程当中去做了其他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