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镜片制造商的逆袭之路:拒绝参与价格战,营收却做到了行业第一( 五 )

谢公晚现在对于自己的产品很自信,单论品质和技术含量,他不谦虚地说,明月已经做到了本土第一。迄今,公司没有发生过任何质量事故。

心愿

尽管谢公晚认为与国际最领先的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依然还存在差距,但头部企业这些年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方寸之间的镜片,涉及到材料、膜层、实用功能、视觉效果等不同维度的技术要求,背后则涉及医学、光学、材料领域的研发,每一个领域的研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6年,明月和日本三井建立了合作。刚开始,日方以技术入股为主,谢公晚介绍,彼时日方对于和中国人的合作还不是那么地信任。再者,谢公晚承认,那时候作为中方的明月,也没有什么“筹码”。但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地位失衡情况有了改观。

谢公晚称,现在双方的合作已经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他们所有的原料研发,必须要通过我们整个镜片生产的工艺去验证,这对我们整个材料研发以及镜片生产会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因为产品研发出来以后必须要通过工业化量产进行验证,这个过程中,原料研发跟生产的合作非常紧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