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AI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雷: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真的世界领先?( 七 )

而这次人工智能浪潮就是从“耳聪目明”这个形象思维的基础突破的 。 做法很简单 , 数学上完成一个X到Y的一个整体性的映射 , 用一个深度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 。 可能由于我们的文化偏好形象思维 , 华人不仅参与这次推波助澜并引起主要发展 , 而且也是过去一路走来致力于推动“耳聪目明”的主角之一 。

早在1957年就有在美国的华人介入字符识别 ,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 是主攻“耳聪目明“的模式识别之第一个发展期 , 头号领袖是美国普渡大学教授付京孙先生(1930-1985) 。 而徐雷的博士导师清华大学常迵院士(1917-1991)和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程民德院士(1917-1998) , 在上述时期则领导了中国模式识别的发展 , 建立了我国智能科学的第一批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其中两个主攻模式识别与机器认知 , 并在我国学科设置上正式开出了模式识别的相关专业 , 近年来我国在 “耳聪目明”方面能够人才济济 , 应当回溯到当年他们打下的根基 。

中国在“耳聪目明”领域能迅速发力的现实基础 , 是有大量数据、大量需求 , 和大量投入 。 影像医疗就是另一个我国依靠样本优势有望快速赶超的领域 , 仅北京肿瘤医院一个月胃癌的门诊病历数就超过全美胃癌患者一年的门诊量 。 中国还有不少有明显的样本优势的其它应用领域 , 都有望能快速看到应用效益 , 并问鼎世界 。 即使如此 , 现在也不到声称中国AI在应用方面已经领先的时候 。 例如 , 在语音识别和语言翻译方面 , Google的水平优于国内企业 , 特别是在英文和其他文字领域更是如此 。 在机器人行业中 , 尤其是类人或特种机器人 , 离美国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水平 , 国内水平远远落后 , 可能差一、二十年都不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