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色,十五年,二十万选手:我们如何理解“百度之星”?( 七 )

另一方面 , 阿里、腾讯、微软、美团等等公司也在积极借鉴百度之星的模式 , 开启了各自的编程大赛 , 从而构筑了如今中国广泛的高校技术赛事体系 。

迄今为止 , 百度之星持续为行业培养人才 , 15年吸引了超过20万参赛者加入 。 校园之山与产业之海 , 就这样用十五年搭建起了一道桥 。 这道桥是产业世界与少年们交流的方式 , 也是技术信仰者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勋章 。

故乡:作为中国技术文化基因的百度之星

十五年 , 其实已经是不断的历史 。 如果我们放在漫长的时空关系中看待百度之星 , 会发现它的萌发和壮大 , 影响最强力的部分在于 , 百度之星补完和充实了中国的技术文化 , 让中国技术人群找到了精神上可传续、充满仪式感的故乡 。

我们知道 , 程序界的主要赛事 , 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谷歌举办的GCJ以及Facebook主板的Hack up , 但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 , 这些比赛距离遥远、门槛较高 , 而且很多层面与自身就业选择是割裂的 。 作为世界网民第一大国、500万以上程序员工作的地方 , 中国的技术人才培养 , 需要有一个足够贴合产学实际的舞台 , 让社会认同软件和编程的价值 , 让大学生 , 甚至中学生找到证明自己的通道 , 让科技公司获得寻找合适人才的窗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