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色,十五年,二十万选手:我们如何理解“百度之星”?( 八 )

久而久之 , 这些因素沉淀下来会成为一种记忆、习惯和文化符号 。 如今在计算机专业 , 跟“我考研”“我做课题”一样 , “我打百度之星”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有词组 。 说出这个词组时 , 主人公的朋友、家人、老师会认同他时间和精力的去向 , 会给予期盼和骄傲 。

大多数中国人家没有给孩子鼓捣电路板用的车库 , 但中国有百度之星 , 有更符合国情和未来需求的技术人才培养方式 。

随着AI时代的层层深入 , 百度之星也在不断完成自我变革与突破 。 这些渗透了百度对AI技术理解与价值观的改变 , 正在伴随着百度之星的时间壮大而几何增长 。 比如百度之星比赛正在不断向高中生渗透 , 这是全球AI教育中未有的奇景 。 今年的百度之星编程赛里 , 前十名有九名为在读高中生 。 其中冠军是入选过信息奥赛国家集训队 , 高一就被保送清华的张哲宇;第二名来自清华大学的毛嘉怡 , 赫然是编程赛中少见的女生 , 而她曾经拿下过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 , 同样是早早的清华报送;第三名邓明扬 , 是在编程界被称为“邓神”的少年天才 , 初二就已经拿到信息学全国银牌 , 初三获得全国数学奥赛金牌 , 桥牌和围棋也是顶级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