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资本市场生变,服务机器人生存指南( 五 )

早在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产业就被重点提及;工信部在2016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到了2017年底,工信部又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指出,要提升清洁、老年陪护、康复、助残、儿童教育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巡检和导览等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的创新应用……

不难发现,政策上早已逐渐细化至服务机器人市场,资本没有理由不看好这个赛道,前提是要找到值得下注的标的。

这里有一份生存指南

厘清了资本市场的态度后,再来把视线落在资本宠儿的身上,在这场“机器代替人”的大变革中,那些聪明的玩家不仅仅是迎合了资本市场的胃口,同时还形成了资本寒风中独特的御寒之术。

路径一:投靠巨头,积极站队。插足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不只有纯资本性的投资者,还有各行各业的巨头,而“站队”从来都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

比如在云迹科技今年年初的融资中,携程的名字赫然在列,云迹主攻的场景是酒店配送机器人,而携程意在推动传统酒店的智能化升级,双方的合作带给云迹的不仅有资本,还有潜在的市场机会。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是2014年被小米注资的九号机器人,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并以收购平衡车企业Segway的形式补足了技术短板,最终在2018年与美团和饿了么达成合作,进军无人配送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