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潮之下被共享的“人脸”:是谁在出售你的终身隐私?( 四 )

其次 , 须以国家立法的方式 , 制定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的法律法规 , 从法律实践层面实现对个人数据权利的法律保护 , 这其中有商业应用 , 也应包括治安管理、司法刑侦、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非商业应用 。 比如禁止企业或机构向其他机构分享或倒卖个人数据、收集个人数据须获得本人明确同意、网络数据收集必须信息最小化、个人数据储存须无标识化等 , 从法律层面确立个人对自身信息的控制权、删除权和遗忘权等 , 建立个人对信息权利的法律和救济机制 , 明确相应的处罚与赔偿机制 。 这样 , 个人权利受到损害时 , 至少有能向相关责任主体索赔的法律依据 。 如果个人隐私权利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 相信企业或机构在采集个人信息与数据时 , 可有效控制针对个人数据信息所产生的侵权风险及不正当竞争 , 因为可能会引来竞争对手或用户的官司 。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个人生物数据的被滥用 , 督促企业真正重视个人数据的保护 。

人脸识别、AI等技术 , 既可能成为天使 , 也可能变成魔鬼 。 只有实现了技术、法律与人类需求的良性耦合 , 它们在未来才可能不成为吞噬我们的魔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