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携程:20年,重新出发( 七 )

2012-2015年 , 是OTA大战的四年 , 携程、艺龙、去哪儿三家厮杀猛烈 ,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 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 。 对手在紧追不舍 , 当时的报道显示 , 在酒店业务上 , 去哪儿的份额则从8%猛增到21% , 从携程抢了6个百分点 , 从艺龙夺了7个百分点 , 但酒店预订业务依旧是携程强项 , 营收也遥遥领先于去哪儿和艺龙 。

携程、艺龙、去哪儿三家净营收比较

更大的危机感来自于机票业务 , 根据当时的数据 , 去哪儿机票预订数一度超过了携程 。 携程火车票、汽车票、船票等综合在一起的“交通票”业务的营收虽然远高于去哪儿 , 但去哪儿机票业务营收占携程交通票的比值仍从2013年Q1的27%提高到2015年Q4的51% 。

在机票预订上 , 去哪儿的价格战策略铺就了其不断上升的阶梯 。 为了应对“战争” , 携程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 , 梁建章开启全责问责制度 , 拿出10亿美元打价格战 。 但在通常意义上 , OTA平台只是代理而没有定价权 , 价格战在烧钱补贴竞赛的同时 , 也很容易带来行业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