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摧毁与重塑中国的电影生态(18)

\n

大抵是意识到电影产业可做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 光线传媒的董事长王长田当时直接在论坛现场对俞永福的这一决定提出了质疑:“我相信永福有一天会收回自己的话 , 正如我今天要收回自己过去的话”、“有一天我们还是会狭路相逢 。 ”

\n

之后阿里第二部主控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2017年8月上映 , 影片豆瓣评分不足4分 , 比《摆渡人》还低 , 5.3亿的总票房也不及预期 。 至此 , 阿里影业发出想要“改编电影行业”声音之后的两部影片 , 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未获得成功 。

\n

有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 有百亿级别的资金支撑 , 有海量的用户数据 , 为什么还是做不好一部电影?

\n

“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以信息工具为主 , 追求的是快速、便捷、透明 , 将内容标准化和产品化 。 但是内容创作需要的是经验 , 是能力 , 是沉淀 , 是慢 。 电影行业是有一定壁垒的 , 并不是有钱、有技术就能快速做好内容” 。 凡影联合创始人王义之告诉圈里局外 。

\n

阿里影业的受挫 , 可以看作是互联网行业在电影圈一次高调的失败 。 实际上 , 用数据分析来指导分析电影 , 目前在中国只有偶尔成功的个例(比如阿里影业通过精准投放将《一条狗的使命》票房放大至亿 , 但是阿里体系内支付宝、淘宝等广告位同样价格不菲) , 并无成熟的方法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