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摧毁与重塑中国的电影生态(14)

\n

成功入局发行之后 , 猫眼与淘票票开始参投、主投影片 。 也是在这个时刻 , 传统电影行业才看明白了最早进入行业的这批互联网资金大量砸钱的野心:通过低价票使消费者的购票渠道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 然后利用自己作为B(影院、片方)C(消费者)中介的身份来对影院的排片进行影响 , 再通过自己在下游的控制力与发行方、片方议价获得上游的投资收益和中游的宣发收益 。

\n

或许他们自身在砸钱的时候也没想明白这条路径 , 但是互联网经济时代 , 砸钱抢用户就够了 。 剩下能不能赚钱 , 都是之(投)后(资)再(人)说的事情 。

\n

票补大战在2017年随着猫眼和娱票儿的合并落定 。 眼看就要失去头名位置的猫眼又重回第一 , 心有不甘的淘票票尽管在之后宣称不设上限争第一 , 但是之后两年市场占有率的百分比变化始终在个位数之间波动 。 市场格局不再生变 , 两家企业在票补的投入上也开始下降——得益于票补投入的减少和宣发业务营收的大增 , 猫眼与淘票票的亏损都开始减少 。

\n

互联网在线购票率的走高 , 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进电影院之前已经决定好了要看什么 。 购票渠道变化之后 , 信息渠道也因为互联网而变得更加宽广与更加容易触达消费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