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罪不至死为何被杀?主审官怕受牵连杀人灭口( 二 )


贵福将她交给山阴县令李钟岳来审 , 交代他用严刑 , 务必得到确证 。李钟岳是山东人 , 耕读传家 , 进士出身 , 先后在浙江江山、山阴做县令 , 深得民心 。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通学堂之时 , 他在现场向士兵大呼“本县在此 , 大家放心 , 无庸开枪” , 要他们“但加逮捕 , 弗许伤害” 。
绍兴不大 , 李和留学归来的秋瑾也早已认识 , 对秋瑾的学问文章很赞赏 , 曾经拿着秋瑾写的诗对几个儿子说:“以一女子而能诗 , 胜汝辈多矣!”
李的第五个儿子当时十二岁 , 记得秋瑾被捕时 , 蓄发辫 , 穿玄色湖绉长袍 , 上面还有血污 , 面色微红 , 鼻高端尖 , 双目奕奕有光 , 神色自若 。
第二天 , 细雨蒙蒙 , 李钟岳在县署花厅提审秋瑾 , 不但不肯刑讯逼供 , 还让她坐在椅子上 , 问秋瑾:你是否是革命党?她回答:是 。问她为什么革命?她说我所主张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 , 并没有触犯法网 , 不知道为什么要抓我?
李默然无语 , 只是让秋瑾用自己问案用的朱笔写供词 , 开始她只写了一个字 , 大家猜这是什么字?就是一个“秋”字 , 这是她的姓 。再叫她写 , 她续了六个字 , 这就是一百年来有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
李还赞许她书法好 , 她回答自己没有临过帖 , 字写得不好 , 文章是能写几篇的 。李让她写文章 , 她说毛笔书写不习惯 , 给了她钢笔、墨水和英文练习本 。她在一小时中写了上千字的生平自述 , 以及这次被捕之冤 。
生死关头还这样轻松地对话 , 如同会客 , 确实令人惊讶 。
贵福听了李钟岳的审问报告 , 很不高兴:“你待她如上宾 , 当然不招 , 为什么不用刑?”李回答都是读书人 , 秋瑾又是个女子 , 证据不足 , 怎么能用刑 。贵福说你看着办吧 , 端茶送客 。(另一种说法 , 贵福另外要幕僚余某去审秋瑾 , 用了酷刑 , 秋瑾只有一句话:“革命党人不怕死 , 欲杀便杀 。”)
贵福密电报杭州 , 向巡抚请示将秋瑾先行正法 , 午夜得到“秋瑾即行正法”的回电 。凌晨两点 , 贵福召见李钟岳 , 令他监斩 。李说:证供两无 , 安能杀人?贵福冷笑 , 责问他是何居心 , 拂袖而去 。李回到县衙 , 贵福不放心 , 还派两个心腹跟来监督 。凌晨三点 , 李提审秋瑾 , 告诉她“杀你非我姓李的本意” , 说完泪下 , 身边的吏役也都神色黯然 。秋瑾毫无畏色 , 只是提出三件要求:
一、不要以首级示众;
二、临刑不要剥去衣眼;
三、与家人诀别 。
李钟岳只答应了她的前两个要求 。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四点 , 最后的时刻到了 , 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 。那天 , 秋瑾穿着白色汗衫 , 外穿玄色生纱衫裤 , 脚上是皮鞋 , 钉了铁镣 , 双手反绑 , 一路有兵防护 , 临刑时她不作一声 , 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人 , 俯首就刑 , 从容镇定 , 没有哭哭啼啼 , 也没有吓得瘫倒 。“观者如堵” , 就是看杀头的人很多 。十多年后鲁迅写的小说《药》 , 里面的夏瑜就是指秋瑾 。
贵福令李钟岳几次去秋家搜查军火和其他证据 , 什么也没查出 。三天后他就被贵福撤职 。离任之际 , 本地百姓数千人送行 。
李钟岳在杭州赋闲 , 经常独自注视密藏的秋瑾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 , 默默流泪 。最终在10月29日自杀 , 终年五十三岁 , 离秋瑾被害还不到一百天 。他身后萧条 , 几乎连买棺材收殓的钱都没有 。民国创立后 , 当年的革命党人称赞李为专制时代良吏 , 将他在秋社附祭 。
另有一人 , 是绍兴的“府署刑席” , 主管司法的官员 。我们只知道他姓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