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罪不至死为何被杀?主审官怕受牵连杀人灭口( 四 )


没多久 , 一个叫常徽的御史巡查到杭州 , 看到了秋瑾之墓 。那块碑上的十个字震惊、刺激了他的神经 , 竟然有人在杭州西湖为大逆不道的“女匪”造这样一个墓 , 差不多可以和岳飞墓相媲美 , 以致当地人将“岳王坟”与“秋女坟”并称 。1908年10月他上奏折 , 要求平秋墓 , 严惩吴、徐两人 , 指控她们是秋瑾余党 。
当年12月 , 秋墓被平毁 , 灵柩被秋家人运回 , 墓碑被徐自华妹妹徐蕴华星夜冒险保存下来 , 珍藏在“秋社” , 为此她被巡逻兵打伤 。但朝廷担心引起民间/强烈反弹 , 只是下令迁墓 , 没有毁尸 。吴、徐也遭通缉 , 吴芝瑛得知这个消息 , 不顾咳血的病体 , 毅然从上海租界的德国医院出来 , 不要洋人和租界的庇护 。她写信给两江总督端方 , 说自己因为葬秋瑾获罪 , 心本无他 , 死亦何憾?为了朝廷不牵连徐自华和其他人 , 她决心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 大义凛然说了这段话:“是非纵有公论 , 处理则在朝廷 , 芝瑛不敢逃罪 。然芝瑛愿以一身当之 , 勿再牵涉学界一人 。”
当时继任的浙江巡抚增韫曾就近向杭州仁和县令林孝恂打听 。林在石门做了六年县令 , 对徐家有好感 , 他的答复是:徐自华妇人之仁 , 物伤其类 , 徐蕴华是女孩子 , 少不懂事 , 盲目附从 。这个县令和前面我们说的李钟岳 , 他们身上都有人性 , 有良知 。
吴、徐之所以没有被抓 , 一是因为社会舆论群起攻之 , 闹得沸沸扬扬 , 上海的商绅大动公愤 , 连日开会 , 由江苏省教育总会出面 , 江苏的绅士上书两江总督 , 力争此事;二是张曾扬和贵福前车之鉴 , 增韫也不能不顾忌中外舆论 , 当时上海有很多外国报纸 , 最后不了了之 。
辛亥革命后 , 秋瑾遗骨又归葬西湖 。徐自华一生守护先烈的英魂 , 耿耿忠心数十年 , 至死不渝 。
更让人想不到的还有 , 秋瑾死后 , 她当年培养的两个小女孩成了反清志士 , 她们是一对姐妹 , 叫做尹锐志、尹维峻 。尹维峻九岁参加光复会 , 大约是年龄最小的会员 。秋瑾在上海的联络机关就取名“锐峻学社” 。秋瑾牺牲后 , 她们遭到通缉 , 被迫亡命上海 , 学会了造炸弹 。上海光复后 , 尹维峻组织一支援杭敢死队 。十七岁的她左手拿手枪 , 右手拿炸弹 , 站在敢死队的前头攻打浙江巡抚衙门 。就是她活捉了巡抚增韫 , 对杭州独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她任队长的敢死队对攻克南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雨花台就是她的那支敢死队首先占领的 。孙中山任命她们姐妹为临时大总统府顾问 , 恐怕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顾问吧 。
一百年前 , 秋瑾之死为什么牵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经?为什么舆论如此强烈地谴责杀人者、告密者、旁观者?秋瑾之死为什么让有良心的中国人感到如此心痛?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杀秋瑾没有证据 , 连供词都没有 。按大清律例 , 不应该杀没有口供的人 。舆论普遍称为“秋案冤狱” , 纷纷指责 , “妄杀秋女士 , 无口供、无见证、无实据” , 既没有正式审判 , 也没有明白宣布的罪状 。《神州女报》指出 , 难道一支用来自卫的手枪 , 一句抒写性情的文字(也就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就是所谓的证据吗?既然没有证据 , 秋瑾就只是一个办报、办学的回国女学生 。秋瑾就义后 , 一个叫陶心云的人发电报给北京的军机处 。电文很长 , 其中说:“绍府蒙上 , 浙抚欺君 , 秋瑾无供无证 , 处以极刑 , 无法可据 。彼所根据者 , 是彼心腹中野蛮之法律 。”
电文揭发贵福的暴行很详细 。贵福为了得到证据 , 对被捕的大通学堂教员、学生程毅等六人严刑逼供 , 跪火练、火砖 , “惨状不忍睹” , 试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证据 , 但一无所得 。因为没有证据和口供 , 张曾扬头痛 , 最后在上海《申报》公布一份口供 , 已经是8月13日 , 也就是近一个月后 。但 , 《申报》同时有个“编者按” , 公开对这个“供词”真实性表示怀疑 。《时报》也认为是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笔迹伪造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