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性|在我地盘这儿,算法得听我的( 三 )
即便用户选择授权个人信息的使用,用户也有权利修改自身的用户标签,也就让所谓的“精准”大打折扣。
同时,用户有权利拒绝针对个人特征或者全部的算法推荐服务,这让平台可能需要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用户使用,那么也会进一步增加精准广告业务的成本。
2. 从预测需求回归到满足需求伴随着大数据和算法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的推荐功能成为了几乎每个产品设计的重点之一,众多互联网产品的主页都是以算法推荐服务为核心进行设计的,以展示出产品“千人千面”的特点。
文章插图
而这也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或没有途径保护个人信息的背景下的产物。当个人可以拒绝个人信息的授权和算法推荐服务时,互联网产品也需要回归到自身的内容和服务来重新进行定义和设计。互联网产品可能会迎来一波改版升级潮。
没有了个性化的推荐,并不代表没有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更需要将战略重点集中到怎样能够直接地获取到用户的需求、怎样更快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上来。
对于产品运营而言,失去了用户个性化推荐这条途径,推荐界面的内容也可以回归企业自身的运营策略,减少单个用户的偏好对整体运营策略的影响。
其次,产品运营也更需要与用户建立深度的连接,更多地与用户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而不是过分地依赖于数据分析,依赖于可能连运营人员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算法给出的结果。
3. 算法推荐服务产品化《意见稿》中明确地提出,“不得设置歧视性或者偏见性用户标签”,“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修改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如果用户标签开放给用户自己选择,用户标签就不能像在后台处理和分析一样随意频繁地进行调整,标签的设置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和测试。
为了避免标签太敏感和直接,还需要为每个标签起个萌萌哒的名字,以便让用户更容易接受。
让推荐算法和用户标签支持用户自己进行调整,其实是将算法推荐服务进行了产品化。当用户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对推荐服务进行了调整之后,推荐结果也由“算法认为用户想要的”真正转变成为“用户想要的”。哪个产品的定制算法可以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也就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喜爱。
与此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来鼓励用户进行算法的调整和更新,而且也可以结合产品自身的会员体系和成长体系,不断增加产品的用户粘性。
三、未来与趋势1. 个人数据安全赛道兴起对于个人信息,我们不是希望禁止所有对于个人信息的调取,真正恐惧的是不知道自身的信息都被哪些人和机构所使用。
现在似乎随便一个陌生的电话推销员,就知道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种种的个人信息。
《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意见稿》也为算法推荐服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
但个人依旧无法主动掌控个人信息的使用,依然需要依赖于个人信息处理者遵守相关的规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都只能在事后追究违反者的责任,当面对巨大的利益时,可能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
目前,企业纷纷向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端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企业的数据安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领域,但对于个人信息安全,还是鲜有人关注。
我还是认为随着国家的监管力度的加大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觉醒,个人数据安全一定会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赛道。
在数字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财富,而个人的数据信息也应该由个人来掌控,不能未经允许就被利用或者买卖。
推荐阅读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q4|名创优品发力线上业务,持续提升用户复购与黏性
- 产品|又一行业曝光,90%是假货,曾被央视“点名”,你还在购买吗?
- focus seller|销量增涨1500%!GMV翻3倍!是谁在加速中国跨境商家出海变现?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足球俱乐部|“扶持”潮水退去,自媒体创业人都在“裸泳”
- 年轻人|肯在游戏里花648的年轻人们,开始抢购打折的临期食品了
- 腾讯|钉钉领跑、企微爆发、飞书急追,在线办公"三国杀"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