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极兔的一场价格战,把快递行业拖进了泥潭( 三 )


2021年上半年,顺丰的资本性开支达到97.79亿元,同比大增146.08%。主要针对转运分拨、空运网络以及土地资源,资本投入力度创下历史新高。韵达和圆通都加大了对于转运中心的相关投入。
快递行业|极兔的一场价格战,把快递行业拖进了泥潭
文章插图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显然无法满足高额的资本性支出,资金的来源只能是股权或者债权融资。
快递行业|极兔的一场价格战,把快递行业拖进了泥潭
文章插图
价格战削弱了快递公司的盈利能力,传导到资本市场层面,上市快递公司股价有不同程度的回调,股权融资能力会相应减弱。债权融资一方面会加重财务成本,进一步损伤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会导致负债率的上升。
尤其是百世快递,2021年半年报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95%,距离资不抵债也不远了。
03 终局:价格屠夫改变了什么?极兔来这一遭,把同行们生生拖入泥潭。对自身而言,烧出了市场规模,却没有烧出寡头垄断的地位,没有定价权,也就无法通过提价来修复利润端。
十倍投入,百倍回报,是互联网公司的追求。完成这样的升华,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外部性,二是存在/创造蓝海市场,三是损耗低,成本低。
所谓外部性,就是使用某个平台或者某个产品的人越多,平台或者产品价值就越高。
比如淘宝,商家越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包罗万象,越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反过来又会吸引商家加入;微信,在人际社会下,用户越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最后都会被粘在微信的生态里;再比如百度,PC时代,越多网民把百度引擎作为获取知识或者信息的入口时,百度为商家提供的广告展现就越有价值。
回想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刚开始都是赔本赚吆喝,虽然自己前期进行了巨大的资本投入,但绝不从用户身上着补。待人气聚集成规模,他们开始以其他的形式变现,百度的竞价排名、在线商城的付费推荐等等。
这些大厂前期也是在烧钱,只是不以直接补贴用户的形式出现。
补贴用户的典型是滴滴。从原始的打车需求上,多一家出租车公司对用户来说区别不大。滴滴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整合运力,完成顾客和司机的匹配,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开辟了蓝海。通过补贴培养用户的打车习惯,做大用户基数,当用户基数达到一定水平后,滴滴与快的果断选择合并,完成提佣的基础。
不论是滴滴,快的还是Uber都清楚,补贴是一剂猛药,但抗药性很大,边际收益递减非常严重,只有合并才能避免行业“烧钱内卷化”的最坏结果。
再来看共享单车,同样是一种新的模式,解决了出行最后三公里的痛点。ofo和摩拜本可以合并,然后回归到正常的商业模式上。但他们谁都不服输,走了一条持续铺量形成重资产的路,资金缺口快速扩大,一个卖身,市场上几乎看不到身影,另一个债务缠身。
共享充电宝活得比较滋润,是因为没有调度成本运维成本低,损耗也低。另外就是在价格上形成联盟,共享垄断市场。
淘宝、微信、百度、滴滴、共享充电宝能够闯出来在关键因素上至少三者占其二,才能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拿到定价权。
反观极兔,进入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既没有为行业带来创新和进步,也没有明显的外部性,商家或者寄件的散客选择极兔唯一的理由就是价格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减少补贴后的极兔能不能守住市场还是个问题。
除非有无穷无尽的子弹,把其他几家活活熬破产,极兔在中国市场才算是赢了,可哪儿有无尽的钱可以这么烧?所以对极兔来说,最好的结局是熬走一两家,剩者分食市场,握手言和。显然,其他快递公司虽然元气大伤,但还不至于破产,极兔也兴不起什么风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