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明朝第一悬案,悬了六百年( 二 )


《明史》在不同地方一再提及“或云帝(建文帝)由地道出亡”“或曰帝(建文帝)乃为僧出亡”等说法 , 正是指向朱允炆出逃的历史事实 。
燕王朱棣|明朝第一悬案,悬了六百年
文章图片

▲一些史书说建文帝剃发逃亡了 。图源:电视剧照
1423年 , 朱棣放心了
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 朱棣表面上对外宣布建文已死 , 但他的内心 , 始终相信朱允炆还在世上 。
在攻入南京不久后 , 他就派人暗中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
抓到一个名为溥洽的老和尚 。
有人告发 , 溥洽在建文帝出亡前 , 为他剃发 , 建文帝极有可能逃亡藏匿到溥洽的家乡杭州 。
朱棣遣人追查 , 没有找到建文帝 。担心事情泄露 , 所以用其他罪名 , 将溥洽关起来 。
这一关 , 就是16年 。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 , 朱棣的帝师姚广孝年迈病重 , 朱棣亲自去探望他 , 问他有什么话想说 。姚广孝说 , 希望放了溥洽 。
溥洽因此才重获自由 。
从历史记载看 , 朱棣在位期间的很多诡异做法 , 均与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有关 。只是在官方的宣传中 , 建文已死 , 所以他必须以其他名义暗中追查 , 不能声张 , 恐让天下人知道真相 。
在海路 , 派郑和下西洋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 朱棣“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 , 欲踪迹之 , 且欲耀兵异域 , 示中国富强” , 故派郑和下西洋 。
可见 , 寻找建文帝是郑和出洋的主要原因 , 宣传武力只是附带功能 , 掩世人耳目 。
郑和下西洋 , 每次船上都有近三万的军士 。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 , 并不符合外交使团的惯例 。只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解释得通 , 那就是 , 朱棣相信建文帝逃亡海外 , 并已组织了海上武装势力 , 因此必须派出规模庞大的军队 , 才能防备建文帝的武装复辟 。
在陆路 , 朱棣派出亲信大臣胡濙 , 名义上是寻访仙人张三丰 , 实际上是察访建文帝下落 。《明史·胡濙传》的说法是 , 朱棣“遣濙……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 , 遍行天下州郡乡邑 , 隐察建文帝安在” 。
胡濙出去执行任务十几二十年 , 连母亲死了都未回去吊丧、守丧 , 这在传统社会完全违背了礼制 。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 胡濙才风尘仆仆地回到朝廷 。此时 , 朱棣因亲征漠北鞑靼部 , 去了宣府镇(今河北宣化) 。胡濙又立即驰赴宣府镇 , 赶到时已是深夜 。
正史记载:帝(朱棣)已就寝 , 闻濙至 , 急起召入 。濙悉以所闻对 , 漏下四鼓出 。
有什么事不能明早再说?史书虽未透露君臣二人长时间密谈的内容 , 但可以看出 , 这得是多么重要的事 , 才会让朱棣半夜爬起来召见胡濙 。
【燕王朱棣|明朝第一悬案,悬了六百年】正史紧接着说 , 君臣二人深夜密谈后 , 朱棣“至是疑始释” 。至此 , 朱棣心中积压多年的疑问、疑虑 , 终于打消了 。
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这一年 , 胡濙的深夜汇报 , 打消了朱棣心中之疑 。同样这一年 ,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 , 此后到永乐朝结束 , 郑和再未有下西洋的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