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滴滴和Uber会再次面对面吗?( 二 )


不过出行市场是一片险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易攻难守。
我们可以算笔账:用一个不那么严谨的视角来看,出行大战就是补贴大战,如果一片市场的原占有者拥有90%的份额,进攻者新占10%的份额,那么进攻者每补贴1元钱,防守者就不得不花费9倍的代价来对齐。
从成本一点来看,在份额平均之前,进攻者总是处于优势中。这种战争的唯一打法就是“步步为营”,避免大决战,在每块市场单独作战,形成优势后再开辟新战场,逐步渗透。
滴滴尤其清楚这点,在实现30%份额目标后,就将价格都拉到和优步同一水平,之后便靠改善服务和运营吸引客户,滴滴始终保持着主动权。
正所谓“宁失一子,莫失一先”,滴滴既不恋战,也不攻城,站稳脚后立刻挥师南下,先后进军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阿根廷等数十个国家的网约车市场,在拉美几百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都吃掉了Uber的部分份额。
团队上,相对于Uber喜欢的特种兵式作战,即一个城市3名员工,遇到大事呼叫后台支援;滴滴选择了与当地深度融合,在拉美建起了1500人的运营团队,其中90%为本土员工。
拉美模式成功后,滴滴又转战澳新、欧洲、非洲等地市场。
2018年5月,滴滴开始在墨尔本运营,之后又在10月宣布在墨尔本设立总部,管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滴滴运营。
在此之前,Uber已经用了6年时间教育市场,应对法规,终于将澳新变成了一片市场稳定、客单价高、法规友好的盈利地区。
滴滴登陆后迅速占据了14%左右的份额,在墨尔本、悉尼、堪培拉、布里斯班等28个城市拥有7.5万司机和150万活跃用户,滴滴在吉朗试运营时甚至被当地报纸称为“诺曼底登陆日”。
滴滴在欧洲的拓展大体是从东往西,从北往南,东欧的俄罗斯排在前列。
不过,滴滴又遇到了当年Uber的困境:打车在很多国家是一项轻奢服务,平台方通过补贴就能吸引更多用户,然而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打车本来就是一件很便宜的事,国际大公司根本没有打价格战的空间,甚至连本土第一的Yandex.Taxi也只能占据27%的份额。
2014年Uber进军俄罗斯,但也就只坚持了3年就草草收场。
滴滴在俄罗斯开出的抽佣只有5%,但任然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司机,勉强开城后,只能看精细耕耘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大体看出一个趋势,Uber的优势在技术和系统支撑上,但是本土化能力还是弱于滴滴,所以滴滴总是能从Uber那里抢到份额。
滴滴摸着Uber过河,Uber能吃的地方滴滴也能吃得下,Uber啃不下的地方滴滴很难下嘴。
近期,滴滴已经成立了负责欧洲市场的团队,将会服务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广大西欧地区,招聘程序也在欧洲启动,
如果滴滴继续加大在欧洲的进攻力度,Uber在海外市场的核心利益将会受到巨大威胁,到时候即使面对重重困难,Uber在2023年重回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2、Uber做外卖但是没有卡兰尼克的Uber,是否还有战斗力呢?Uber的外卖业务证明了职业经理人们实力。
事实上,Uber Eats最初也是卡兰尼克的想法,在Uber备受资本追捧的年月里,很多人认为他会超过谷歌、Facebook,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Ubereverything的构想,货运、快递、外卖全都在他的射程范围内。
2014年,卡兰尼克在香港包下总统套房指挥与滴滴大战之时,Uber在洛杉矶开始尝试一项名为Uberfresh的食品配送业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午餐晚餐的套餐服务,谁能想到这成了Uber后来的救命稻草。
2015年12月,Uber Eats作为独立应用被正式推出,进入了急速扩张期,开始在各个城市扩张销售团队,事实上这时候美国的外卖应用Postmates、Grubhub、DoorDash都已经做得很大,但是Uber Eats仍然有自己的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