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黄遵宪:甲午之战的忧天之泪

甲午之后,黄遵宪成了“戊戌变法”的重要鼓吹者和参与者 。
1896年,甲午战争后第三年,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送给梁启超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 。这首诗可谓泣血之作,代表了当时国内爱国士大夫对割地赔款的悲愤和痛苦 。
寸寸山河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
这首诗由黄遵宪写来,更有别样的凄苦伤痛 。因为黄遵宪是那时候中国最了解日本的士大夫(没有之一),他在日本士人阶层中名望很高,并有许多日本朋友 。多年前他便大声疾呼重视日本的威胁 。可惜,大音希声,颟顸的当权者置若罔闻 。
【黄遵宪|黄遵宪:甲午之战的忧天之泪】黄遵宪,字公度,出生在梅州一客家望族,他身上具有客家人坚韧质朴、视野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 。1876年,29岁的他参加顺天乡试中举 。这一年十二月,广州大埔籍的翰林院侍讲何如璋奉命为出使日本大臣 。那时候用同乡是官场风气,而且能够办外交的人才也多出自粤、闽等省 。大约因为这些原因,新科举人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日本成了公度先生外交生涯的第一站 。
光绪三年(1877年)十月,何如璋、黄遵宪一行来到日本,次月,使馆遇到的第一件外交难题就是琉球使臣的求助 。琉球国和朝鲜一样,明清两代为中国藩属国,代代朝贡 。此时日本国力渐盛,开始觊觎琉球 。日本政府阻止琉球向清廷朝贡,要求琉球废除与清廷的藩属关系 。
十一月初三深夜,琉球使臣马兼才进入清朝驻日使馆痛哭,说受琉球国王之命求助于大清,并分析利害,若日本组织琉球进攻清廷,废除对清廷的藩属关系,琉球必将亡国 。
琉球对清朝的重要性,何如璋、黄遵宪等使臣十分清楚 。他们一方面约见日本政府官员,申明琉球乃大清藩国的立场,一方面上书清廷,要求阻止日本的阴谋实施 。使臣在上奏中言:
“日人志在灭球,以阻贡发端,臣与日本当局论理数月,彼一味恃蛮,置之不答,甚至发令琉球改县,其轻视我国无理已极,义难坐视,今乘其国势未定,兵力未足,急与争衡,犹尚可及 。若为息事,隐忍迁就,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必掠朝鲜 。”
同时,大使何如璋以个人名义致信当权的李鸿章,重申琉球对中国的重要性:
“阻贡不巳,必灭琉球;琉球既灭,次及朝鲜 。否则,以我所难行,日事要求 。听之乎、何以为国?拒之乎,是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 。……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 。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 。口舌相从,恐无了局 。然无论作何结局,较之今日隐忍不言,犹为彼善于此 。”
应当说,何如璋、黄遵宪这些驻日外交官是非常尽责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深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如果日本顺利吞并琉球,必定会欲壑难填,得寸进尺,进而图谋朝鲜、台湾 。不如趁日本羽翼尚未丰满,对其采取强硬措施 。
很可惜,腐败的清廷没有采纳这些驻日使臣的建议,容忍日本扩张,直至琉球亡国,被日本完全吞并 。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一方面恪守外交官的职责,与日本政府斡旋交涉,维护本国利益 。另一方面深入到日本的高层和民间社会,广交朋友,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俗等各方面状况 。与黄遵宪交游的日本士大夫有伊藤博文、重野安绎、宫本小一、岩谷修、大沼厚、本武扬、大山岩、浅田惟常等重量级人物 。他在《日本杂事诗》里对这类交友多有记录 。
作为一位诗文俱佳的士大夫,黄遵宪不仅以勤于公事的官员标准要求自己,他有着更高远的视野 。他深感中国人包括士大夫对日本国情的隔膜,来到日本后不久,开始收集大量资料,编撰《日本国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