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诸神的末日:战争中的欧洲与世界( 三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模式既笨拙,又残酷,而且枯燥无比,折磨人的神经 。一次战役往往就有几十万士兵横尸沙场,却没有任何像样的突破,唯一的成果就是让对方也死几十万人 。因此,战争史的作者们往往对一战缺乏足够兴趣 。但论起影响,它对欧洲文明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千百万年轻人生命被指挥官视为草芥,发起一次次毫无希望的冲锋,这样大规模的残酷景象在欧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它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 。而更要命的是它毫无意义 。二战也很残酷,但双方的战士们大都深信它是有意义的 。可在一战中,初期的浪漫爱国热情一旦消退,就很少有人能找到战争的意义所在 。这场无意义的战争对欧洲创巨痛深,产生了持续多年的幻灭感 。
如果要对一战进程做个概述的话,1914年无疑是马恩河战役之年;而1915年则是伊普雷之战与俄国溃败之年,这一年,在东线俄国惨遭重创,在西线英法发动了一场场愚昧的攻势,付出了惊人的代价;1916年则是凡尔登和索姆河之年,在这一年,德国在西线发动了空前的大攻势,想要“榨干法国的最后一滴血” 。而为了支援法国人,英国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双方的鲜血确实都几乎被榨干;1917年则被《剑桥战争史》称为“最黑暗之年”,参战国开始出现崩溃的趋势 。
战争规模已经超过战前最疯狂最大胆的预测,进攻伤亡人数动辄数十万,人力损失越来越骇人,而且在经济上参战国也很难再坚持了 。在战争爆发之初,大多数战略家都认为仅仅由于财政上的原因,它也最多只会坚持几个月 。他们低估了现代国家的承受能力,但等战争打到第三个年头时候,各国确实站到了悬崖边缘 。除了英国,所有主要参战国都在担心出现国内革命 。
大家普遍猜测奥匈帝国会第一个垮掉,但事实上是俄国最早倒了下去 。
结束
一战有两个最重要的后果,一个是俄国的革命,一个是德国的失败 。
德国的战争表现非常卓越 。它靠着比敌人少得多的资源,打垮了俄国,困住了英国,又差点摧毁了法国 。在1917年上半年的时候,德国几乎接近胜利:俄国爆发了革命;法国发生了军事哗变,距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英国则被潜艇战死死困住 。
但是其他方面的缺陷抵消了它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 。首先,德国缺少盟友,不得不靠有限的资源两线作战 。西方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反对它,而它能召集起来的只有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这三个弱小的盟国 。历史学家塔奇曼说:“德国缺乏朋友,自知不为人所爱” 。德国人在宣战的时候发现自己如此孤立,焦急的心情使得柏林谣言四起 。人们一度误信日本参战支持德国,蜂拥到日本大使馆呼喊着“日本万岁!”,日本大使不得不出来尴尬而含糊地致谢 。
德国作为占领国,在比利时对平民犯下了诸多暴行,枪杀人质,毁掉村庄,火烧卢万城 。当然,这些行为和二战中的大规模屠杀平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当时人眼中看来,已经是极其骇人了 。英法民主国家对于民意更加敏感,在争取民心的宣传上要老练得多,很快就在舆论战中占据了上风 。德国在世人眼中——尤其是美国人眼中,变成了野蛮的代表 。这为美国参战铺平了舆论道路 。
德国人同时在外交上犯下了严重错误 。德国低估了美国参战的危险,不顾抗议坚持无限制潜水艇战 。它更匪夷所思地制造出“齐麦曼电报”事件,劝诱墨西哥进攻美国,结果给本就有意参战的美国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其实,就像丘吉尔所说的,如果德国能把美国参战的事情再拖上一年半载,战争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