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一战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二十一条|一战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战区 , 集中在欧洲 。但中心区域的爆裂性震荡 , 绝不意味着边缘区域就能安然无恙 。欧洲列强在东亚力量的削弱 , 意味着日本成为该区域的支配性力量 。
本文将谈到的两场帝制 , 指的是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两场运动 , 指的是反“二十一条”运动、五四运动 。这些集中在1914-1919年的事件的背景中 , 无一例外 , 都有日本存在 。之所以日本变成了能够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 , 也恰恰是一战造成列强真空的结果 。
两场运动:反“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
一战在中国的开场白 , 是为1914年年底的“澳胶战争” 。尽管战争始终局限在青岛胶州湾的狭小地理空间 , 但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小规模国际战争 。主要参战国为日、德双方 , 英国、奥匈帝国的军队 , 都有不同程度的协同参与 。青岛的主权所有者——中国 , 又一次实行了局外中立 。
但日本的要求 , 不止于占领青岛 。1915年1月18日 , 日本大使日置益面见袁世凯 , 首开元首外交之恶例 , 向中国提出分“五号”总共“二十一条”的“觉书” , 并要求威胁中方 , 保守秘密 。其中第五号 , 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 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 。袁世凯谓该“觉书” , 是以“亡韩对我” 。
随后 , 中日之间就“二十一条”展开了漫长的外交交涉过程 , 前后展开25轮谈判 。5月7日 , 日本政府为了打开僵局 , 以武力相威胁 , 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 限令于9日前答复 。最后通牒要求答复的要求中 , 日本政府接受元老的忠告 , 删除了第五号 。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 。最后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
在“二十一条”签订过程中 , 袁世凯政府向英美不断放风 , 几乎每次外交谈判的内容 , 都通过顾维钧 , 向英美使馆与报界传达 。从袁世凯政府的用意来看 , 是希望以英美(尤其是美国)力量来遏制日本 。
民国初年 , 舆论已较晚清有大的发展 , 各种各样的报纸已经出现 , 这些报刊逐日刊载“二十一条”谈判的消息 , 大众神经一再被刺激 。晚清诸次外交事件 , 丧权辱国、割地求和者不在少数 , 比起二十一条来 , 更为苛刻 , 但都没有引起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 。同样 , 袁世凯政府的合法性 , 也在抗议运动中一再被剥蚀 , 甚至于原属北洋系统的各路督军(冯国璋、张勋等) , 也纷纷通电抗议 , 称不惜一战 , 以捍卫主权 。
如果“澳胶战争”与“二十一条”是为一战在中国的开场白 , 那么“五四运动” , 实际上是一战在中国的收尾之作 , 这一次外交失败的经历更为惨痛 。
1919年巴黎和会之前 , 中国代表团抱以极高的期望参加和会 。毕竟 , 一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在和议签订席上 。彼时 , 中国政学界赴法观摩盛会者不在少数 。国内舆论界 , 也热情高涨 , 以为此次和会 , 将能归还战时被日本夺取的山东半岛主权 。实际上 , 这也是当日英法秘密运动北洋政府参战的条件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