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康、梁构筑的戊戌变法史已被彻底打破( 四 )


第二 , 到了百日维新阶段 , 张之洞与康梁一派已成政敌 , 但学术分歧只是一方面 ,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政治 。初见康梁之时 , 张之洞对这两位青年才俊都相当欣赏 。光绪二十一年张康初识于南京 , 两人甚为投契 , 随后康有为赴上海开办强学会和《强学报》 , 张之洞是最大的金主 。但由于康有为以《强学报》为宣传康学之阵地 , 在报纸上使用孔子纪年及公开刊登廷寄 , 张之洞认为这类似于政治挑衅 , 导致张康二人的决裂 。
后来康梁进京 , 参预变法 , 张之洞及张氏幕中对于康学大张痛心疾首 , 但这并不代表张之洞之批评康党纯粹出于学术上的原因 。《另面》第一章追踪张之洞的子侄于变法期间从京中寄给张之洞的密信 , 表明张之洞对其时京城中的政治动向不仅极为关心 , 而且拥有完备的情报信息网 , 更利用《劝学篇》大举介入北京的舆论场 。作者说:“张之洞及其一派与保守的徐桐、刚毅之间的距离 , 远远短于与康有为一派的距离;张似还能与徐、刚在政治上合作 , 而绝不可能与康合作 , 这不仅是学见、政见的差别之所致 , 更是政治力量对比的强弱之所致——他们并不看好康有为一派的政治前景 。”(130页)对于张之洞这样的官场老手来说 , 无论政见分歧如何 , 政治利益上的计算才是决定行动的最重要因素 , 而张、康在政治上的分歧 , 并不是新旧之分、要不要变法之分 , 而是变法的策略之分、步骤之分、主持者之分 , 然而 , 由于双方个性之强、政治地位之微妙 , 却使得这种分歧甚至大过维新与守旧之分 , 完全打消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
第三 , 除康梁在北京层面推动维新以外 , 张之洞、陈宝箴等地方大僚也对维新事业倾注了很大心血 。由于陈寅恪的证词 , 陈宝箴长期被看作变法维新的另一个源头 , 但陈本人并未留下足够的档案 , 造成相关研究的先天不足 。茅海建从张之洞档案中发现 , 张之洞与陈宝箴关系甚深 , 张对湖南维新运动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
湖南思想守旧 , 士风悍厉 , 维新运动十分艰难 , 却与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党人关系甚深 , 上下瞩目 。早在戊戌之前 , 张之洞与陈宝箴一任湖广总督 , 一任湖南巡抚 , 就有很密切的合作关系 , 在铁路、矿产、兵器等新兴事业上互相配合 , 相安无事 。到了1897年 , 湖南学政创办《湘学新报》(后改名《湘学报》) , 报端出现“素王改制”之说 , 引起张之洞的极大不满 , 多次电令干预 , 这自然源于张与康的学术分歧 。变法期间 , 康有为上奏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 陈宝箴得信后致电张之洞 , 建议速上改革科举的奏议 。双方文电往来 , 最终的奏稿系针对康学而发 , 终为光绪帝所采纳 , 但其中抵制康有为的用意却少有人知 。陈宝箴与张之洞一样 , 对变法维新的激进改革颇为不满 , 百日维新末期 , 他力荐张之洞进京主政 , 就出于对政治中枢施政能力的不信任 。不料政局瞬息万变 , 政变发生以后 , 陈宝箴却为康党所牵连而遭罢职 , 直到去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