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丁玲攻击伤害沈从文:自知“不人道”

【沈从文|丁玲攻击伤害沈从文:自知“不人道”】令文坛为之意外的事情发生了——1980年 , 丁玲忽然间对老朋友沈从文进行了不点名的公开批评 。
上世纪20、30年代 , 沈从文与丁玲、胡也频二人关系密切 , 曾在京沪两地同住 , 一起编刊物《红黑》 , 堪称文坛“三剑客” 。1931年胡也频遇难后 , 沈从文甚至以丁玲丈夫的名义 , 冒着战火危险 , 护送丁玲送子回故乡常德 。1933年 , 丁玲被捕失踪 , 沈从文参与营救呼吁 , 在听到丁玲已死的消息后 , 又在《国闻周报》连载传记作品《记丁玲女士》(后以《记丁玲》为名由赵家璧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沈从文一向被认为温和 , 且不赞同胡也频、丁玲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方式 , 但他仍然在作品中正面描写丁玲与胡也频的社会活动 , 抨击国民党当局杀害胡也频和丁玲 。后来证明 , 丁玲未死 , 艰难度过几年的软禁生活后 , 她只身逃往延安 , 旋即成为革命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
沈从文不是“右派”作家 , 但他早就被视为与左翼文艺相异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 1948年郭沫若发表著名檄文《斥反动文艺》 , 沈从文被列入了遭受猛烈批判的行列 。1949年春天 , 在经历了刻骨铭心、死去活来的一次波折后 , 沈从文淡出文坛 , 倾心于古代服饰史研究 。后来 , 他虽偶尔参加文坛活动 , 与文坛的大小风波、左右旋转基本无关 , 与丁玲被打入逆境 , 更没有任何关联 。丁玲平反复出不久 , 将他拿出来作为第一个直接批评的具体对象 , 的确令知情者为之诧异 。
黄永玉先生告诉过我 , 是他在1980年3月给表叔沈从文送去一本新出版的《诗刊》 , 上面刊发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 。在纪念胡也频的这篇文章中 , 丁玲对沈从文将近五十年前创作的《记丁玲》进行严厉批评:
四五个月前 , 有人送了《记丁玲》这样一本书给我 , 并且对这部书的内容提出许多疑问 。最近我翻看了一下 , 原来这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 , 是在1933年我被国民党绑架 , 社会上传说我死了之后 , 1933年写成、1934年在上海滩上印刷发售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胡也频和我与革命的关系时 , 毫无顾忌 , 信笔编撰 , ……类似这些胡言乱语 , 连篇累牍 , 不仅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 , 而且显示了作者十分自得于自己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 , 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是无法理解他的 。这种人的面孔、内心 , 我们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和数千年的文学遗产中见过不少 , 是不足为奇的 。
(《也频与革命》 , 《诗刊》 , 1980年第三期)
在1981年发表的另一篇关于胡也频的文章中 , 丁玲仍不点名地讥讽沈从文是“绅士”、“准绅士”:
他曾是一个金铺学徒 , 有劳动人民的气质 。他不像有些绅士 , 或准绅士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 把世界全看偏了 , 卖弄着说点有趣的话 , 把才能全表现在编纂故事上 。甚至不惜造点小谣 , 以假乱真 , 或者张冠李戴 , 似是而非 , 哗众取宠 。……他不是在革命高潮的时候涌上浪头 , 但却在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时候 , 提着脑袋迎上去的 , 绝不后退 。难道这是盲目的吗?难道这应该被讽刺为简单无知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