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 三 )


1.颁定章程,倡导创办教育团体
教育团体主要包括各地成立的教育会、私塾改良会和教育研究会等,是这一时期成立数量最多的文化团体 。20世纪初,各地教育团体的涌现,与清政府重视发展近代教育,倡导新式教育团体的做法有密切的关系 。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谕令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 。此后,颁布学堂章程,统一学制 。新式学堂的建立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研究教育得失,介绍教育经验,各地热心教育之人组织学会成为学界热点,教育会在中国蓬勃出现 。中国教育会与江苏学务总会是1906年教育会章程颁布之前全国各地成立的教育团体中影响较大的两个 。
中国教育会由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蒋智由等人于光绪二十八年春成立于上海 。该会成立以后,一方面编辑教科书,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以《苏报》与《警钟日报》为中心,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该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知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11] 。其总部设于上海,其他地方设立支部,组织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进行新学的教育与革命的宣传 。’在中国教育会的影响下,浙江、江苏、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等地先后成立教育会或教育研究会 。这些教育会一般都有总部和支部,其宗旨也比较类似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光绪三十年,全国出现的教育会或教育研究会已达21个 。[12]
光绪三十一年,江苏一批热心教育之士在上海发起江苏学会 。同年十一月学会正式定名为江苏学务总会,选举张謇为会长,恽祖祁为副会长 。该会以“专事研究本省学务之得失,以图学界之进步,不涉学外事”为宗旨,包括注重师范、考求实业、提倡尚武精神、预备地方自治、联合本省学界等内容 。[13]江苏学务总会的成立,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教育会才正式宣告成立 。江苏学务总会成立后,努力在全省设立分会,参加各地各项学务事宜 。据统计,到1906年,江苏全省成立的各地分会已有15个 。[14]在江苏学务总会的影响下,其他各省也纷纷设立教育团体 。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各地教育会的成立没有经过政府的允许和立案,基本上都由民间热心新式教育的开明士绅自发组织,主要办理学务事宜 。各地教育团体名称不一,种类繁琐 。清政府鉴于新式教育亟待研究和发展而政府又无暇顾及的实际,对于陆续出现的以研究和推进新式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会,普遍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态度,并对教育会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
教育之道,重在普及 。对清政府来说,经济窘困,疆域广远,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仅仅依靠地方官的领导与督促来谋得新式教育的普及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因此,为振兴教育,学部在明确规定了各地方学务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各省提学使办事权限之后,于全国各地倡办教育会,并明定章程,使之整齐划一 。学部于光绪三十二年拟订了教育会章程,共有15条,主要内容包括:
(1)宗旨 。教育会设立的宗旨期于辅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应与学务公所及劝学所联络一气 。
(2)设立及名称 。各省府厅州县分别设立教育会,在省设总会,称省教育会,在府州县设分会,称某府厅州县教育会,一处地方只许设一所教育会 。各省之议绅、学务总董、省视学、县视学、劝学员、各学堂监督、堂长及学界素有声誉者,均有发起总会或分会之责 。
(3)会员 。教育会设正、副会长各一名及书记、会计等职员 。会长副会长须品学兼优,声誉素著或于本地教育有功者由会中公举禀请提学使审查后方可选充 。会员须品行端正,名誉会员还必须能以财力赞助该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