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余英时:辛亥后许多人还在等真命天子
一直到20世纪,多少人都相信天命所归 。朝代替换的心理习惯不容易一下子改变 。老百姓常常希望有一个秩序:有一个朝廷,朝廷上面有一个天子压得住 。这样大家才有安全感 。
共和
“共和”一词源于拉丁文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而在汉语中,共和则源于西周时召公、周公二相共同执政一事:《史记·周本纪》记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后北宋欧阳修《明正统论》云:“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周之统尝绝十四年而复续 。然为周史者,纪周、召之年谓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 。”
共和乃是人类社会一种政体 。共和制一般可以分为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和半总统制等多种形式 。共和国不同于君主国,其特质有二:一、一国为全体国民公有,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而非一家一党之私产 。二、国民通过民主程序选举国家各级政权机关领导人,而非世袭或被指派 。
史学大家余英时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是晚清政府不愿改革的结果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清政府的举措只是行政的改革,而不是政治的改革,没有影响满洲帝王的体制 。汉人反满的声音越来越高,到最后没有办法调和 。在君主立宪与共和革命的辩论中,立宪派渐处下风,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革命 。辛亥革命并不是暴力革命,没有流太多血,共和制度向前跨进了一步 。
中国人要做共和之梦,但是辛亥革命之后有一些国内外的恶势力,把这个梦想挡住了 。这些恶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置老百姓于不顾 。中国的政治出现了乱象 。然而,中国的民间社会在慢慢往前走,文化思想界有了宽松自由的空气 。
革命,总有人奋不顾身
时代周报: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余英时: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戊戌政变,光绪皇帝听了康有为这些汉人的话,要进行改革,要夺慈禧太后的权,这是使她伤心欲绝的,她从此就防止把权力交给汉人 。所以,满人在戊戌政变以后,越来越控制政权,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要“保大清”,而不是“保中国” 。满人不能放弃政权的观念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死,权力都是集中在满人手上,对袁世凯也不放心 。袁世凯到后来是告老回乡 。武昌首义发生以后,清政府收拾不了,因为军队听袁世凯的话,不得不招他回来 。我认为满汉的界线到晚清更厉害了,政府不肯改革,立宪也一再拖延 。那时候大家已经不耐烦了,不能等清政府改革了 。康梁是保皇的,但是反慈禧的,问题就来了,满人对汉人越来越怕,到最后汉人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 。早期的孙中山还给李鸿章写过信,那时候不是主张要革命,是要改革的 。辛亥革命是满人一再拒绝改革逼出来的 。
我常常说,满族等于一个党一样,内务府就等于党的总部 。到晚年,满党要抓权,不肯放松,这样子矛盾越来越大了,当然汉人反满的声音越来越高,到最后就没有办法调和了 。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很多,把皇帝去掉,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君主立宪的人慢慢动摇了,因为慈禧抓住大权不肯放松 。这不是导致辛亥革命唯一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康有为、梁启超后来在日本辩论不过孙中山领导的汪精卫等人,汉人的民族仇恨的回忆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回来了,两边各走极端,非革命不可了 。不过,那时候的革命也不像后来的革命,组织并不是很严密,多少要靠地下的秘密社会的组织 。秘密社会是孙中山想利用的,发动军人仇满,不愿给满人效忠了 。
推荐阅读
- 孙中山|孙中山临死前非要睡在地上,还要求地上有冰,宋庆龄都不知为何
- 辛亥革命|参加辛亥革命的开国将帅有几位?1955年授何军衔?
- 李鸿章|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觉得李鸿章会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改革主张吗?
- 辛亥革命|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原定八月十五起义,只因一样东西没有备齐
- 孙中山|辛亥精神缘起香港:“一部革命史 首章是香江”
- 辛亥革命|这些数字,见证110年前一场巨变
- 辛亥滦州起义|与武昌起义南北呼应:探访110年前辛亥滦州起义发生地
- 台湾|台湾学生不知孙中山是谁、不懂中国朝代顺序,岛内学者感慨
- 溥仪|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 徐树铮|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