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余英时:辛亥后许多人还在等真命天子( 二 )
时代周报:在1911年以前,中国人有没有共和的梦想?
余英时:很少人有这样的想法 。从另外一方面讲,康有为也提出过“共和”、“民主”的名字,还有香港一些政论家像郑观应,主要是受西方的影响 。“共和”是老名词,本来周朝就有“共和”的说法,指厉王出奔,由两个贵族领袖共同执政 。虽然不是现在的共和,但是有共和观念 。
时代周报:1911年发生武昌首义,是不是有偶然性?
余英时:当然有偶然性,革命党暗地里在军队中找同情的人 。本来有一个计划,被揭发出来了,提早了 。当然辛亥革命之前有好多事件,最有名的就是广州的黄花岗起义,那是很震动人心的一次,像林觉民的《与妻书》是感动很多人的,产生了意外的宣传效果 。人的正义感是不能消灭的,总有人要奋不顾身,这是很奇妙的 。
时代周报:当时同盟会在武昌首义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余英时:应该不是很大 。因为同盟会里孙中山跟黄兴又分道扬镳了,孙中山那时在美国募捐,武昌事变爆发以后,才急急忙忙赶回来 。而黄兴先去了武汉,但是没有成功,他自己没有足够的军队,还是要靠黎元洪带的一批新军 。那时候袁世凯有最雄厚的军事力量,他一上来以后,革命军是打不过的,但是袁世凯想消灭革命军也很难 。那时候因为光绪已经死了,君主立宪没有办法号召了,而袁世凯就想借此机会抓权了,所以先是让他来扑灭革命军,后是让他为两边主持和议,让皇帝和平退位 。辛亥革命没有流好多血,不像法国大革命,也不像俄国革命,甚至不像国民党的北伐革命 。基本上是体制忽然就改换了,所谓的天子是三岁登基的宣统,不可能号召起国人向他尽忠,如果光绪还活着,可能有这样的号召力 。
那时很多人愿意相信改革
时代周报:从历史来看,当时晚清政府已如大厦将倾,弱到不能延续下去吗?
余英时:没有办法了 。满人还有一些军队力量,但是不大,经过了两百多年,权力已经基本到了汉人士大夫手上 。清廷的八旗制度也没有了,靠的是打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尤其是淮军 。李鸿章的军事力量摆在那里,满人没有什么好大看法 。
时代周报:为什么在晚清政府里没有办法进行政治体制上的改革?
余英时:太平天国以后,洋务运动当然有许多改革 。废科举是没有办法,因为科举毫无用处了,念八股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废科举是很有限的,因为新学制度已经起来了,到日本的留学生多得不得了 。当然也有许多人恨死废科举了,但那些人不是在政治上有作用的人 。在我看来,那只是行政的改革,不是政治的改革,没有影响满洲帝王的体制 。不肯改革,那是因为利益所在 。满人不肯放弃王朝,爱新觉罗是统治的家族,这个家族不肯丢掉权力,到最后不得已才让步 。我认为,晚清在戊戌政变以后谈不上有改革,谈不上有什么“新政” 。满人是保大清而不是保中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流泪的 。如果满人专政不能动,权力没有制衡,那就谈不上改革了 。根本的办法是用武力镇压,如果这个办法能够维持下去,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历史可言了 。
时代周报:在20世纪之初,国人在改革与革命上的思想准备足够吗?
余英时:思想不是一面倒的 。当时主要是康梁跟孙中山打对台,思想战场主要是在东京,然后才传回中国来 。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革命,因为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没有君主可立嘛,这是关键 。康梁在光绪帝死了以后就没有借口了,当然,他们是恨慈禧,也恨袁世凯,因为袁世凯有告密的嫌疑,所以后来袁世凯组阁的时候,想请梁启超,梁启超不肯来 。最激烈的搞排满革命的人就是章太炎 。后来,有些人像王国维始终还是要君主立宪的,他的辫子都不肯剪 。
推荐阅读
- 孙中山|孙中山临死前非要睡在地上,还要求地上有冰,宋庆龄都不知为何
- 辛亥革命|参加辛亥革命的开国将帅有几位?1955年授何军衔?
- 李鸿章|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觉得李鸿章会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改革主张吗?
- 辛亥革命|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原定八月十五起义,只因一样东西没有备齐
- 孙中山|辛亥精神缘起香港:“一部革命史 首章是香江”
- 辛亥革命|这些数字,见证110年前一场巨变
- 辛亥滦州起义|与武昌起义南北呼应:探访110年前辛亥滦州起义发生地
- 台湾|台湾学生不知孙中山是谁、不懂中国朝代顺序,岛内学者感慨
- 溥仪|溥仪手握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孙中山决一死战,为何选择乖乖退位?
- 徐树铮|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