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之性善还是性恶?荀子的善恶论为何成为当时的众矢之的?
文章图片
(三)成说
【荀子|人之性善还是性恶?荀子的善恶论为何成为当时的众矢之的?】面对战国时期这种分崩离析、开疆裂土难以休止的局面,作为一代大儒,荀子想让自己的学说起到匡正人心、辨析正误的作用,也就是发挥理论的导向功能 。
于是,当齐国有人在朝廷说荀子的坏话时,荀子径直去了楚国,在那里他受楚春申君之用,做了兰陵县令,开始边理政经济、边著书立说的实践 。
在兰陵,他推行“平政爱民”的政治策略,提出“强本而节用”,“轻徭薄赋”等主张,鼓励农民兴修水利,做大养殖业,活跃商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他注重任用贤人 。要求官吏勤政廉洁,守法自律,民众各就其位,商人不欺不诈,农民尽力耕作 。
一时当地政通人和,农业发展、商业振兴,为兰陵经济的发展和以后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文基础 。
在《致仕》篇里,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
在兰陵这块小“试验田”的成功实践,使荀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了坚强的信心,也使他的声名响誉各国 。
从此,兰陵成了四方学子慕名求学的地方,其中做出成就的就有法家代表人韩非、秦国丞相李斯等人 。
文章图片
(四)证伪
在兰陵的苍山学馆里,荀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展开了宣讲 。
七国的连年征战、诸侯间的合纵连横、君主们的贪婪恣情、士大夫的朝秦暮楚、黎民百姓的尸横遍野,哪一场流血的战争不是阴谋和术势的野合?各家学说是文以乱心、各国武力是彼消此长,社会已经到了是非曲直和人伦教养丧失殆尽的时代 。
于是,在解决社会危机和人性危机的关键时候,荀子超越了孔孟的敦言懿德,毅然提出了专论人性善恶、荣耻的课题,不能不说是在烽烟未尽之时,让人躲开内耗和狂热,来冷静审定自己的站立点和道德良心 。那就要拨开现实的迷雾,清醒地看待时下的人与社会 。
到底是恶劣的社会环境迷失了人心、泯灭了人性,还是激荡的人心、膨胀的人性破坏了理想社会?
然而,这个课题注定是无解的 。
因为虚伪的统治者奉行的始终是正面的教诲,他们要的是南面垂拱,即使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也不会拿来就用,而是坚持阴法而阳儒,伪饰着自己那一套骗人的说教 。
文章图片
而浸染了学究气的知识分子也不屑于明目张胆地赞成他的主张,他们宁愿在枯黄的油灯下辗转吟诵那些经典的话语,然后在给君主们的上书里添油加醋地装裱些冠冕堂皇的字句,在公开的场合里再大肆宣扬儒家的君臣父子、礼仪秩序,贬抑荀子的学说 。
我常常想,为什么社会倡导的规则和人们私下里遵奉的“潜规则”一直并行不悖,为什么人们不敢堂而皇之地承认自己的不是,为什么长期以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开展不起来,都因为人是一个伪善的族群 。
而荀子早早就揭开了这个“潘多拉”盒子,他把每个人心中的“小”都揭露无遗 。他把人性看的太透了 。
于是,从统治者到知识分子都不喜欢他,继而把他置于学术的旁路 。但现实的残酷是难于掩盖的,欲盖弥彰的效果随处可见 。
因此,荀子背负着骂名却把中国文化看的通透,他用一种直面的坦荡,给了伪善者们当头棒喝,也让更多的人对人世间多了一种警惕 。
推荐阅读
- 国产片|“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发布,起草人之一尹鸿:数量不是核心问题,高质量发展才是核心
- 宿华|CEO换人之后,快手会更好吗?
- 刘邦|刘邦本是一介农民如何能称帝?有理想就能成功?他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 孙权|东吴大帝孙权,晚年为何变得昏庸?皆因一人之死
- 禅让|荀子日课282丨禅让和继位没什么区别
- 魏延|论冤屈三国第一的名将,屡建功勋却死于自己人之手,还被灭三族
- 日本投降|最悲催的日本师团长,在日本投降的当天,死于自己人之手
- 于凤至|于凤至独女张闾英:不愿走母亲老路,拒婚孔家嫁平民,至今健在
- 篮球|阿里创办人之一蔡崇信,曾经花235亿买下篮网队,如今值多少钱
- 陈锡联|陈锡联40岁成开国上将,超越诸多上级,过人之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