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编辑导语:互联网技术发展至当下,已经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许多人也开始利用科技关注人类本身,来试图“援救”那些陷入痛苦的人们。本篇文章里,作者讲述了那些救人者与“援救”路上发生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
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文章插图
来源: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赵维鹏;本文由@极客公园 授权转载。
代码的温度,来自于敲下它们的人。
编者按:1872 年,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和朋友定下一个 2 万美元的天价赌约,斯坦福认定马在奔跑时会四肢离地「飘」在空中。摄影师麦布里奇花了 5 年时间,终于拍出了 12 张马奔跑中的连续照片,证明了「飞马」现象的真实性。
很多时候,因为人的主观视角和生命长度带来的时间观察尺度,人类认为科技对世界的改变是缓慢而稳健的。但实际上,科技就是那个「飞马」,他一直在脚踏实地和「四足腾空」中狂奔向前。
斯坦福大概没有想到,《奔跑中的马》之后短短几十年,铁路就取代马车、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无线电替换写信,人类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即便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科技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
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文章插图
《奔跑中的马》照片|爱德华·麦布里奇
两百年后,斯坦福在加州建立的同名大学,为硅谷在新时代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储备。正像电力取代纸笔,发轫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用电子比特代替了过去物理世界,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世界带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邮箱、游戏、电商、门户、App,信息流、短视频,20 年时间,席卷而至的互联网浪潮让大部分中国人变成了「网民」;接下来更加猛烈的移动互联网又将所有人的生活迅速「比特化」。
每一次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是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高速公路,四海为家」,再到现在的「网上网下,无所不能」。而在革命成功后,技术往往「功成身退」,隐藏到表层之下,正如室内的电线和燃气管道通常都被墙壁隐藏住。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不再是世纪之交的酷炫科技,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互联网还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襁褓中的婴儿,高速发展过后,科技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肌肉发达的年轻人,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几十亿人的生活——科技除了在欢快的奔跑中改造着旧的世界,也到了需要对新的世界承担更多责任的时代。
科技不应该只是手机屏幕背后一次次精准推送、一支支令人废寝忘食上下滑动的短视频,科技的使命也不该是无限的「增长游戏」和对用户数据的「竭泽而渔」,而应该回到「人」本身。
【 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同时,我们不应是只关注「新科技」也应该关注「心科技」——Tech with Heart
极客公园本次策划,正是要找到那些团队和人,他们正在利用科技,更好地解决过去被忽视的领域,被忽视的群体的问题。
他们有的是一个个势单力孤的个体,有的是一群目标一致的伙伴,有的是大公司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团队。但他们都在用科技的手段,创新的方式,非我莫属的创造对社会更高的「ROI」。
极客公园相信,他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被记录。
这是极客公园《心科技》策划的第一篇。
1993 年之前,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那年,漫画作者彼得·施泰纳凭借一幅极具前瞻性的漫画震惊世人,漫画配文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