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四 )
黄智生说,「这点我们理解,但为了救人,我们必须告诉家长事情的严重程度。不过如果家长极度不配合,我们就很难做些什么。」
大多时候,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曾有人跟黄智生说,在亲眼见证这件事以前,一直以为这是骗人的,「现在连马路上摔倒的老人,大家都很害怕去帮忙,怎么还会有愿意人和轻生者扯上关系?」
「我们这一群人就想告诉这个社会,确实有一群人不怕承担法律风险,去展现这个社会阳光的一面。况且,我们有严格的培训和专业的精神心理健康的志愿者。」据介绍,正在工作上学期间的志愿者通常会花 1、2 个小时的时间在这项公益活动上面,而一些退休的人,每天可能投入 10 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两年前,黄智生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轻生的倾向,「我们当时只监控两个大的树洞,每天就会发现 10 个人处于自杀边缘,意味着一个月就会有大约 300 人急需救助。」而志愿者数量远远不够,他预测,救人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项职业。
轻生者在得救后,通常需要更换生活环境以加速病情恢复,「为此可以建设一个关爱中心,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来维持中心的运作,比如人工数据标注的活。」但他后来推翻了这个设想,「建立这样的关爱中心需要启动资金和土地。我们自己筹得的社会捐款并不多,目前也就 60 多万,其中有 40 万还是我姐姐给我的。」
也曾有过一些心理服务机构找过来,想建立合作,但每个患者需要收 3000 块每个月。「很多抑郁症孩子本来就没什么收入,又生病了,又离开家,一旦收费的话就很难办了。」
「这件事在经济上来讲是很难持续的,我目前也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我们都当作公益来做。」不过,黄智生觉得精神健康领域存在巨大的用户需求,存在很大的科技发挥作用的空间,「希望中国的科技创业者能足够阳光地看待这类问题,看到这个市场,用科技创新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在树洞救援团里,有一个公认的「救人哲学」:「我们救了一个人,就可以让他周围的十几个亲朋好友避免陷入痛苦。如果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避免了痛苦,便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回报社会,社会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最终受益的其实会是我们自己。」
作者:赵维鹏;编辑:靖宇;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53lOkyhLnQjr4jU42jTMg
本文由@极客公园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推荐阅读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产品|又一行业曝光,90%是假货,曾被央视“点名”,你还在购买吗?
- focus seller|销量增涨1500%!GMV翻3倍!是谁在加速中国跨境商家出海变现?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足球俱乐部|“扶持”潮水退去,自媒体创业人都在“裸泳”
- 年轻人|肯在游戏里花648的年轻人们,开始抢购打折的临期食品了
- 腾讯|钉钉领跑、企微爆发、飞书急追,在线办公"三国杀"升温
- 生活必须品|那些奇葩的网购经历,“人脸手机壳,脑瓜崩神器”看完不怕你不笑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