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二 )


28 年后,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网络平台不仅掌握你的用户信息,还能根据你的每一次浏览、点赞、发言和互动的数据,刻画出精准的人物画像。整天研究如何利用人性弱点、如何利用大数据「杀熟」的互联网公司们,变得比你更懂你。
但是,同时有这样一群互联网「行业外」的人,通过一条条看似不起眼的微博推文和评论,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拯救生命。
一、一次曲折的「援救」2018 年 7 月的一个晚上,蒋兴鹏的手机响了。
一个叫「医学人工智能群」的微信群聊里,冒出一条救援信息,据说有一个叫吴爽(化名)的大学生马上要割腕自杀。
「我活这么大一直没人给我送花,男孩子跟我在一起也只是想玩一玩,没有人真心爱我。我这个人就是这么差,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吴爽微博账号的最新留言。
群里的人推测女生感情不顺。继续挖掘,他们找到了一个电话号码,疑似是女孩的前男友,并拼凑出了女孩的大致位置在山东。
能联系上女孩的渠道就有了两个,一是通过前男友找到吴爽;二是通过当地公安局。第二个方案迅速被否定,公安局因为报警信息不全而不予立案。
只剩下一个方案,但电话一直打不通。群里的人没有放弃,直到快天亮的时候,终于打通,这个男生只愿意透露女生的学校。
「那个学校刚好有我的朋友在那边,我就通过他找到了那个女生的辅导员的电话。」蒋兴鹏回忆,天快亮的时候,女孩在校园楼顶被找到。一切平安。
蒋兴鹏是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因为研究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一次偶然加入了「医学人工智能群」。本以为这次救援也只是一次偶然,但他没想到此后就和它「拴在了一起」。
二、「树洞」救援团凌晨 4 点,「树洞」里的留言依然在高频更新着。
「想死」、「有一起约死的吗?」几乎是「树洞」里频繁出现的语句。
对留言者来说,「树洞」是一个隐秘的倾诉渠道。通常,当一位抑郁症患者自杀以后,他的微博会成为其他抑郁症患者倾吐心声的「树洞」。这样的「树洞」很多,有些比较大的「树洞」,单条微博的评论可以达到几百万条,有轻生倾向的人默契地聚集于此。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国几乎每 20 秒,就有一人因抑郁症自杀。下一个自杀的可能就是刚刚留言过的某一位。
有人想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蒋兴鹏在医学人工智能群中接收到的救援信息,实际上转自「树洞行动救援团」。
有人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来监控「树洞」,对大量的评论留言进行分析,然后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人,并对他们进行分级。
树洞机器人每天会定时给出树洞监控通报。之后这些信息会被仍到一个叫「树洞行动救援团」的微信群里。「树洞行动救援团」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聚集了国内医学 AI 领域的众多学者、医生、创业者。他们每天对树洞监控通报中的信息进行讨论,锁定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然后尽可能找到当事人身边的亲朋好友,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救援行动。
从 2018 年 7 月底到 2021 年 6 月底,树洞救援团已经对有高自杀风险的 14617 人次提供了帮助,阻止了 4765 次自杀。
树洞救援行动的发起人是黄智生。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的终身教授。
「我在阿姆斯特丹已经工作了 30 多年,一直研究人工智能。」黄智生说,自 2008 年以来,他所在的团队开始与国内团队就语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从理论层面进入到具体应用层面,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抑郁症。
蒋兴鹏|他们在微博里救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