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鹊巢鸠占”——明十三陵中庆陵的故事( 二 )
文章图片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广西思明州土守备黄厷因为想窃取族弟的土知府之位,谋杀了族弟一家,被人告发而下狱 。黄某人为了活命,于是迎合代宗的易储之心,上疏提出永固国本事,请求皇帝改易皇储,以固大明国本 。代宗得到黄厷的奏疏后激动万分,拍着椅子扶手感叹说:“不想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赦免了他的罪名,并把奏疏下发内阁让诸臣讨论 。
阁臣们接到代宗转批的黄厷奏章后,“众皆惊愕”,不知所措,但当初又接受了皇帝的“重贿”,不好直接封驳,于是把奏疏转交礼部,由礼部尚书胡濙、左侍郎侍郎萨琦、右侍郎邹干负责召集六部九卿、在京勋臣等,集中讨论黄厷的易储提议 。廷议中,诸臣都觉得易储不可行,但是为了不出头得罪皇帝,所以没有人敢于第一个发言反对,大家都在迟疑不决 。
这个时候,被代宗派来“列席”廷议、探查诸臣态度的心腹宦官、司礼监太监兴安拍案而起,大声说:“东宫易储、势在必行,赞同者画押即可,不同意者可免画押,何以犹豫不决也!”其中威胁含义显露无疑 。
这种情况下,谁敢出言反对易储,于是廷议结果是诸臣都同意易储,并在当天由礼部尚书胡濙、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等人领衔,共计文武大臣九十一人联名上疏,向代宗奏请更立皇太子:“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 。惟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 。今黄厷所奏宜允所言 。”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在得到了朝臣们的奏疏支持后,欣喜无比的代宗召开大朝会,公开发布易储诏:“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 。”,正式立皇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改封前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出居沂王府 。同时,以“无子失德”的理由废皇后汪氏为庶人,改立皇太子生母杭氏为皇后 。这样,经过两年的努力,代宗皇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将大明储君改为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 。
文章图片
代宗煞费苦心地使尽了手段,终于把亲儿子扶上了储君之位,原本以为大明江山将会在自己这一系代代传承、父子相继、千秋万世,没成想乐极生悲,朱见济不过才当了一年半的皇太子,就在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患病不治,年幼夭折了,谥号“怀献太子” 。而代宗只有怀献太子这一个独子,当初自己费尽心机、殚精竭虑,才达成目的立他当了皇太子,没想到儿子福薄,早早就病夭,这简直是如晴天霹雳,将代宗身心击垮 。而失去了爱子的杭皇后也深受打击,一病不起,缠绵病榻多年之后于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薨逝于京师 。
按照皇室传统,大明皇帝的身后陵寝要在昌平天寿山南麓皇陵区选址,之前太宗(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都修造于此 。如果没有土木之变,英宗的陵墓也会在此选址建造,但一是当年的英宗还年轻、没有急于修造陵墓,二是英宗皇后也在世,不需要建陵,所以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出征被俘时,也没有修造皇陵 。
代宗登基后,和兄长英宗当年的情况一样,不需要匆忙修建陵墓,所以他的皇陵一直没有动工 。但到了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杭皇后薨逝后,就必须修造陵墓安葬皇后,并作为自己百年后的安身之所,所以代宗在这一年下诏命钦天监在天寿山下挑选吉壤,作为自己和杭皇后的百年后陵寝 。
按照陵寝“昭穆制度”,后世子孙陵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以始祖之陵为中心,以“左昭右穆”、“左子右孙”的仪制有序建造,一一相对 。大明皇室的始祖是太祖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孝陵在南京,而大明京师已经搬到了北京,后代皇帝驾崩后,如果归葬南京,时间、财力、人力、物力都承受不起,所以自太宗(成祖)开始,大明皇帝都是就近安葬在京师(北京)附近的昌平天寿山南麓 。自太宗(成祖)始建长陵开始,仁宗和宣宗的陵寝都严格依照“昭穆制度”,一左一右修造在长陵两侧,其中仁宗的献陵在左,宣宗的景陵在右,完全符合“左昭右穆、左子右孙”的仪制 。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