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鹊巢鸠占”——明十三陵中庆陵的故事( 四 )


而天寿山南麓代宗自己的寿陵,被英宗在天顺元年(1457年)五月十一下诏命工部尚书赵荣率长陵、献陵、景陵护卫陵军五千余人加以拆除,其地面建筑全部摧毁,夷为平地,地下的玄宫和安葬其中的杭皇后尸骨如何处置,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按照英宗诏令中“尽毁之”的命令,估计也是一并毁去了 。从此,天寿山下这座原本雄伟宏大的皇家陵寝瓦砾满地,草木丛生,一片荒芜凄凉景象,天寿山的皇陵护军称这里为“景泰洼” 。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临终前遗命皇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为自己在天寿山皇陵内选择吉地,并特别嘱咐不得使用被毁的郕王寿陵原址 。宪宗登基后为父皇挑选万年吉地,最后在离“景泰洼”大约一里半的地方修造陵墓,作为父皇的陵寝,即英宗的“裕陵” 。
明十三陵|“鹊巢鸠占”——明十三陵中庆陵的故事
文章图片

此后,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天寿山皇陵内先后修造了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 。历代皇帝在建陵时,均下意识地避开了“景泰洼”这个原本是上佳吉壤、最终却一片凄凉的不详之地,纷纷在天寿山其他各处修建陵寝,甚至违反了“昭穆制度”也在所不惜(宪宗、孝宗、武宗等陵都是位于长陵左侧昭位,穆宗的陵寝甚至位于神道左侧,没有在天寿山南麓建陵 。)
代宗薨逝一百二十七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大明第十三代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 。这一年,二十二岁的神宗为自己开建百年后的陵寝,他没有选址已经拥挤不堪的天寿山南麓,而是在皇陵神道左侧、紧贴着父亲穆宗的昭陵附近择地建陵 。六年后,万历十八年(1590年),陵寝完工 。
万历十年(1582年),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出生,这个儿子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到来的,神宗其实不大喜欢这个长子 。而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所宠爱的妃子郑氏生下了神宗的第三子朱常洵后,爱屋及乌之下,神宗对他钟爱异常,关怀亲近之情比对长子朱常洛的态度强过万倍 。朱常洵稍长后,神宗就和郑贵妃偷偷到大高玄殿盟誓,约定立朱常洵为储君,并将御书誓册祷告上天之后存在玉匣内,交给郑贵妃保管 。
但废长立幼,不符合大明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也公然违背了儒家宗法伦理的原则,这使得受传统儒家礼法熏陶多年的文臣们坚决反对神宗的这一举动 。文臣们出于维护儒家道统、督促皇帝敬天法祖的目的,不断上疏规劝神宗,以使其改变主意,遵循儒家法度,顺应祖制、早定国本 。
而神宗以皇帝之尊、社稷之主的身份,怎么可能轻易就被文臣们所约束和限制,明面上双方是纠缠于立储之事,其实是文臣们想要和皇帝争夺话语权,作为皇帝的神宗对于臣子们的冒犯恼怒不已,坚决不同意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 。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首辅申时行上疏,请神宗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早定国本”开始,皇帝和文臣们之间围绕着“册立皇太子”之事,相互对峙、激烈交锋,历时达十五年之久,这即是后世所说的“国本之争” 。
明十三陵|“鹊巢鸠占”——明十三陵中庆陵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为了维护儒家“忠义道统”,十五年间大明的文臣们锲而不舍穷追此事,前赴后继,和神宗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即使被贬官远窜、削职为民、乃至遭受廷杖都在所不惜,搞得神宗一次次怒气迸发、龙颜大怒,又一次次无可奈何,只得用敷衍拖延之策来应对文臣们的谏言和规劝,十分狼狈 。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与文臣们拉锯交锋了十几年的神宗,终于心力交瘁,也领教了祖制、宗法的威力,自己随心所欲更立储君的愿望看来是办不到了 。于是,气馁的神宗只得勉强答应了文臣,在这一年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文臣们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历时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也就此落下帷幕 。

推荐阅读